多重因素驱动港股行情修复,科技板块上涨弹性相对更强

2023-01-29 14:06:58 来源: 证券市场红周刊 作者:红周刊

  此前两年调整导致港股受到重挫,各指数处于低位。但目前市场环境大幅改善,尤其科技股底部上涨的弹性较强。整体来看,美联储加息步伐放缓;国内经济增长前景受到稳增长和疫情政策优化提振;中美审计合作进展较为顺利;地缘政治监管环境大幅改善;此前下调整的时间和幅度较为充分,港股科技板块有望迎来春天。

  港股市场触底上涨

  科技股弹性突出

  11月以来,港股行情迅速回暖,在不到3个月的时间,恒生指数、中证港股通科技指数分别从底部上涨超40%和50%,市场对于港股未来的看法也逐步转向积极。1月16日,百果园正式在香港交易所挂牌上市,首日盘中一度涨超20%,反映了当前市场环境的改善。

  基本面方面,港股与内地经济景气度关联较大;流动性方面,由于香港实行联系汇率制且金融自由化程度较高,流动性环境与美联储货币政策联系紧密;风险偏好方面,其主要受国内反垄断政策和地缘政治局势等因素影响。

  受益于地产、消费稳增长政策的密集出台,以及疫情防控措施重大优化调整,内地经济基本面迎来修复的预期较强。虽然短期地产数据仍未见到太大起色,但行业有望逐步摆脱寒冬,对于经济的冲击也会减弱。同时随着放开,消费场景有明显恢复,也会助力消费领域供给与需求的双重改善。

  近期公布的美国12月CPI继续下行,同比连续6个月降至6.5%,核心同比连续第3个月降至5.7%。更重要的是,环比-0.1%为2020年疫情以来首个环比负增长。受此影响,美股、美债和美元均反应积极。市场进一步押注加息节奏放缓。

  港股市场中,互联网平台为代表的科技股行情或许更加值得重视。对于互联网平台为代表的平台经济的监管,政策表态也已经发生了重大转变,监管多次提出“支持平台经济规范健康发展”。游戏版号发放也回归常态化,1月17日最新一批共88款国产网络游戏获得版号,多数头部大厂在列,盈利端有望逐步企稳。2022年12月中美审计监管合作也有新进展,基本扫除了中概股披露年报时再度被标记的风险,退市风险大大降低。

  从近期南向资金动向来看,截至1月17日,近一个月流入较多的行业分别是医药、通信、传媒等具备科技属性的方向。总体来说,今年港股科技股的投资价值或许更高。

  中证港股通科技指数历史表现更优

  过去几年港股调整幅度比较充分,AH溢价持续处在历史高位,基金公司也是加码布局具备性价比优势的港股资产。目前市场上有近百只包含港股的ETF。

  专门投资于港股科技股的ETF主要跟踪3只指数。考察指数历史收益,中证港股通互联网指数成立时间最晚。以港币计价,2017年以来中证港股通科技指数涨幅为69.88%,远超恒生科技指数的23.35%和中证港股通互联网指数的-9.93%(截至2023年1月18日)。

  从指数成分股特点来看,恒生科技指数和中证港股通互联网指数主要聚焦于传媒、互联网平台。而中证港股通科技指数行业分布更分散,尤其是医药和新能源汽车的权重较高,分别达到32%和13%。

  在药品和耗材集采常态化且趋于稳定下,医保目录动态调整,叠加优先审评等政策,从药物审评审批、支付等持续鼓励研发创新,创新成为医药企业的核心驱动力。港股市场生物医药板块既包括业务成熟、盈利稳定的生物医药公司,同时还包括根据港交所18A规则上市的未有收入的初创期公司,具备稀缺性,长期成长空间较大。

  对比分析,虽然新能源车短期有一定压力,2023年年初开始补贴退坡,销量环比承压。但车企陆续官宣降价,有望促进销量改善,多地出台刺激汽车消费政策,叠加原材料价格下行、缺芯缓解、疫后消费复苏,看好今年该板块行情。而港股科技股既包含比亚迪002594)、长城这些传统自主品牌,还有小鹏、理想等造车新势力,也是A股所不具备的标的。

  当前,港股科技股在累积一定涨幅后,可能会出现一定波动。但随着过去几年压制估值的因素相继缓解,依然可以考虑把握港股科技股的修复行情。

关注同花顺财经(ths518),获取更多机会

0

+1
  • 恒久科技
  • 中远海科
  • 科远智慧
  • 智微智能
  • 中航产融
  • 信邦智能
  • 二三四五
  • 高斯贝尔
  • 代码|股票名称 最新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