兽药龙头海利生物欲进军口腔市场!业绩由盈转亏,斥资超8亿元跨界收购钱从何而来

2024-06-15 06:34:05 来源: 华夏时报 作者:赵奕

  记者赵奕上海报道

  近日,兽用生物制品公司海利生物603718)(603718.SH)发布公告称,公司正在筹划以支付现金的方式向美伦管理有限公司(下称“美伦管理”)购买其持有的陕西瑞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下称“瑞盛生物”)55%股权。本次交易完成后,瑞盛生物将成为公司的控股子公司。

  在该消息的刺激下,公告发布次日,海利生物一字涨停,报涨停价7.7元/股,涨幅为10%。然而,好景不长,在接下来的两个交易日,海利生物股价接连下挫。截至6月14日收盘,其最新股价为6.95元/股,日内跌幅3.87%。

  针对本次收购案相关细节,《》记者多次致电海利生物,但始终未能接通。

  拟超8亿元跨界收购

  根据公告,瑞盛生物成立于2008年,致力于口腔再生医学领域的科学发展,主要产品包括天然煅烧骨修复材料、口腔可吸收生物膜、脱细胞肛瘘修复基质。

  海利生物在公告中表示,本次交易拟采用现金方式,不涉及上市公司发行股份,不构成关联交易,也不会导致上市公司控制权发生变更。交易预估值为8.8亿元至9.6亿元。

  财务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海利生物现金及其等价物余额为1.37亿元,2024年第一季度末这一数字再跌至5661.83万元。

  记者注意到,在披露该交易的同一天,海利生物还发布公告称,拟向银行申请授信,总额不超过6亿元。授信业务范围包括但不限于流动资金贷款、并购贷款、委托贷款、信用证、银行承兑汇票等。

  海利生物表示,公司取得该项授信额度有利于促进公司现有业务的持续稳定发展、新业务的拓展和新项目的推进,通过银行授信的融资方式补充公司资金需求,有利于改善公司的财务状况,增强公司实力,对公司的经营活动具有积极的作用,符合公司及全体股东的利益,不会对公司产生不利影响。公司制定了严格的审批权限和程序,能够有效防范风险。

  对此,萨摩耶云科技集团首席经济学家郑磊向《》记者表示,跨界收购存在一定的风险。新业务领域的竞争状况和市场接受度可能存在不确定性,需要公司投入更多的资源和精力进行市场开拓。此外,整合新业务与现有业务可能需要一定的时间,可能会对公司的财务状况和运营效率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上市公司跨界收购通常会对公司的财务状况、管理能力和战略规划等方面产生影响,需要公司充分评估和准备。

  郑磊进一步表示,在本次收购中,预估值将近10亿,但公司账上货币资金不足以支付预估的并购价款。在这种情况下,公司可能需要寻求额外的融资渠道,如银行贷款等,以支付并购价款。然而,这也可能会增加公司的财务压力和财务风险,并对公司的资金流动性产生影响。如果收购未能如期完成,可能会对公司的业绩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公司需要谨慎评估并购的可行性和风险性,并制定相应的融资和风险管理策略。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交易设置了为期三年的业绩承诺。2024年至2026年,美伦管理对瑞盛生物的净利润承诺数分别暂定为1.25亿元、1.375亿元、1.5125亿元。业绩承诺期内瑞盛生物累计净利润承诺数暂定为不低于41375万元。承诺净利润数系瑞盛生物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数。需要指出的是,本次公告尚未披露瑞盛生物近期的财务情况。

  海利生物称,本次收购旨在拓展战略新兴产业、优化公司资产结构,预计交易完成后将提升公司业务规模和盈利水平。同时,海利生物也指出,本次交易尚处于初步筹划阶段,交易方案仍需进一步论证和沟通协商,尚需履行公司、标的公司及交易对方必要的内外部相关决策、审批程序,本次交易存在未能通过决策审议而终止的风险。

  七弦琴(上海)医学工程有限公司首席架构师周树然向《》记者表示,口腔业务高速增长阶段已经过去,行业竞争加剧,并且口腔业务受终端消费市场影响较大,目前经济疲软状态会对企业的管理、营销及研发提出新的挑战。

  业绩持续下滑

  公开资料显示,海利生物是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的专业化兽用生物制品生产企业。公司成立于1981年,其前身为上海松江生物药品厂。2015年5月公司成功登陆国内A股主板市场。

  近年来,海利生物的业绩连年承压。2021年至2023年,公司营收分别为3.47亿元、3亿元、2.41亿元;同期归母净利润分别为5385.67万元、1.22亿元、6287.02万元。今年一季度,海利生物更是出现了亏损,当期实现营业收入约为7030万元,同比下降1.31%;对应实现的归属净利润约为-371.9万元,同比下降126.13%。

  针对业绩的止盈转亏,海利生物表示,公司净利下滑主要系计提股权激励费用所致。根据企业会计准则有关规定,今年一季度计提股权激励费用1429.56万元,导致净利润降低1151.8万元。

  业务方面,目前,海利生物拥有动保和人保两大业务板块。其中,“动保”业务是指动物生物制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主要产品以猪用疫苗为主。“人保”方面,2018年6月,海利生物全资收购人用IVD(体外诊断)公司——上海捷门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开始布局人保业务。

  2023年,公司动保和IVD板块营收分别为1.23亿元、1.08亿元,分别同比变动-35.61%、7.40%,在公司营收中的占比分别为51.22%、44.80%;毛利率分别为39.73%、62.34%,分别同比减少13.77个百分点、8.16个百分点。

  值得一提的是,海利生物此前还因为算错了业绩而备受关注。2023年10月27日晚间,海利生物发布公告称,发现前期披露的定期报告存在部分会计差错,现根据有关规定,对2023年半年度报告及以前部分年度中的相关财务信息进行更正。更正后,海利生物上半年的净利润从4467.91万元增至超8000万元。除会计差错外,海利生物主要客户销售数据也出现了错误。

  今年4月17日,海利生物发布公告称,已收到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上海监管局行政监管措施决定书。公告显示,海利生物在其2023年半年报及以前的多份财报中存在明显的会计和信息披露错误。海利生物时任董事长张海明、时任总经理陈晓以及时任财务总监林群,均因未能勤勉尽责确保信息准确性而被通报批评。另外,海利生物时任董事长张悦也被上交所予以监管警示。

  在业绩不尽如人意的背景下,海利生物本次的跨界收购,或许也是其自救之法。科方得智库研究负责人张新原向《》记者表示,跨界收购反映了公司在当前业务发展面临压力的情况下,寻求新的增长点和市场空间的战略决策。

  “通过收购口腔企业,海利生物有望进入一个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领域,这可能为公司带来新的收入来源和增长动力。然而,这种跨界收购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和挑战。”张新原说。

  张新原表示,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海利生物业绩持续承压,但本次收购是否将有利于公司业绩的改善还需要进一步观察。如果收购成功,海利生物将获得口腔再生医学领域的业务,这可能为公司带来新的收入来源和市场机会。同时,通过整合新业务与现有业务,公司可以提高运营效率和市场竞争力,从而改善业绩。然而,这需要公司在收购后进行有效地整合和管理,确保新旧业务的协同发展。因此,本次收购是否有利于公司业绩的改善还需要考虑其他因素,如整合难度、市场环境等。

关注同花顺财经(ths518),获取更多机会

0

+1
小牛诊股诊断日期:2024-06-26
海利生物
击败了2%的股票
短期趋势短期行情可能回暖,可适量买进股票,作短线反弹行情。
中期趋势
长期趋势已有45家主力机构披露2023-12-31报告期持股数据,持仓量总计2.41亿股,占流通A股37.37%
综合诊断:近期的平均成本为6.30元。该股资金方面呈流出状态,投资者请谨慎投资。该公司运营状况尚可,暂时未获得多数机构的显著认同,后续可继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