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主管媒体:中国货币政策框架或将进入转型时刻

2024-06-24 09:12:31 来源: 同花顺7x24快讯

  金融时报发文表示,在上周刚刚结束的2024陆家嘴论坛上,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回顾货币政策成效、阐释货币政策立场时强调,与欧央行等一些央行总体上还保持着高利率、限制性的货币政策立场不同,中国的货币政策的立场是支持性的,为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提供金融支持。潘功胜同时透露,为更好服务高质量发展,也在研究中国未来货币政策框架。

  从全球范围看,对货币政策理论和实践的探索也一直在不断动态演进。今年以来,欧央行、日本央行根据形势变化,先后调整了货币政策框架;英格兰银行也在对其政策制定和预期沟通进行评估。

  货币金融调控需要与经济发展阶段演进相适应。当前,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新旧发展动能加快转换,金融促进实体经济发展也由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效率提升和动力提升。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深入推进以及金融创新和金融脱媒的迅速发展,货币政策框架要从传统的数量型调控为主转向价格型调控为主,这是现代货币政策框架的重要标志,可以更好发挥价格杠杆优化金融资源配置,也更符合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结合潘功胜此次讲话内容,再考虑到近期受“挤水分”、理财分流等多重因素影响,金融总量数据阶段性下行,可能意味着中国货币政策框架进入转型时刻,要更加注重发挥利率调控作用。与此同时,有几个细节信号也是不容忽视的。

  一是逐步淡化货币政策调控的数量中介目标。过去,货币政策曾对广义货币(M2)、社会融资规模等金融总量增速设有具体的目标数值,近年来已淡出量化目标,转为“与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等定性描述。国际上,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和经济现代化程度的提高,美、欧、日央行在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都曾出现过金融脱媒加速,数量目标可控性、可测性及与实体经济相关性下降的过程。从当前中国经济来看,在存量信贷中占比较大的房地产、地方融资平台等旧动能信贷需求逐步下降,以高技术制造业、轻资产服务业等为代表的新动能占比逐步上升,但这些新动能的信贷需求和融资结构具有新特点,突出表现为对信贷依赖度低、对股权等多元化融资方式运用更多,支撑同样的经济增长不需要“垒”上与过去同样多的信贷资源。也就是说,货币信贷增长已由供给约束转为需求约束,不必再将关注重点放在数量的增长上,也不必执着于“规模情结”。未来,可以继续优化货币政策中间变量,逐步淡化对数量目标的关注。

  二是在价格型调控框架下,考虑明确以央行的某个短期操作利率为主要政策利率。潘功胜表示:“目前来看,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已基本承担了这个功能。其他期限货币政策工具的利率可淡化政策利率的色彩,逐步理顺由短及长的传导关系。”从主要发达经济体的经验看,中央银行主要聚焦于管好短端利率,中长期利率通常主要由市场决定。从这个角度看,逐步淡化中期借贷便利(MLF)利率的政策色彩,进而理顺各项货币政策工具由短及长的利率传导机制,是下一阶段健全利率市场化调控机制的重要方向。调控短端利率时,中央银行通常还会用利率走廊工具作为辅助。当前,我国已初步建成以常备借贷便利(SLF)利率为上廊、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为下廊的利率走廊。但我国利率走廊宽度相对较大,约为245个基点,明显高于主要发达经济体。随着未来价格型调控在货币政策实施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适当收窄利率走廊的宽度,向市场传递更加清晰的利率调控目标信号是很有必要的。

  三是央行买卖国债不是量化宽松。近几个月以来,市场对国债特别是人民银行买卖国债问题高度关注。潘功胜此次明确回应,把国债买卖纳入货币政策工具箱不代表要搞量化宽松,而是将其定位于基础货币投放渠道和流动性管理工具。与发达经济体央行搞量化宽松的背景不同,我国经济保持回升向好态势,金融机构总体保持健康稳定,稳健的货币政策下尚未面临零利率下限约束,国债市场认购和投资热情颇高,在一定程度上还有“资产荒”迹象,不存在推出量化宽松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不必把作为常规操作的国债买卖与量化宽松画等号。在公开市场操作中逐步增加国债买卖,更多还是将其定位于基础货币投放渠道和流动性管理工具,通过在二级市场买卖国债投放基础货币,搭配逆回购、中期借贷便利等操作主动加强流动性管理。同时,作为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加强协调的重要体现,顺利推动国债买卖纳入货币政策工具箱还需要双方共同努力,同步研究优化国债的发行节奏、期限结构和托管制度,总体看,整个过程将渐进式稳妥推进。

  除了以上“干货”内容,潘功胜还在讲话中传递出了提升货币政策透明度、做好政策沟通和预期引导的积极态度。现代货币政策框架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央行能够把政策考虑和未来展望,及时与市场和公众进行比较透明、清晰的沟通。当前,互联网、自媒体等信息传播发达,一篇“小作文”就有可能对市场预期形成较大扰动,央行如果仅通过新闻发布会、官方新闻稿等传统方式开展政策沟通,辐射面是不够的,还需要通过多方式、多渠道及时充分传递政策意图、回应市场关切。潘功胜表示,要健全可置信、常态化、制度化的政策沟通机制。可以看到,最近一段时期的政策沟通和预期引导工作正是围绕这一思路开展的。这一机制将进一步提升货币政策透明度和可理解性,也能让市场各相关主体自发建立稳定预期,合理优化自身决策,货币政策调控就会事半功倍。

关注同花顺财经(ths518),获取更多机会

0

+1
  • 领益智造
  • 百邦科技
  • 时空科技
  • 科创信息
  • 线上线下
  • 金道科技
  • 温州宏丰
  • 税友股份
  • 代码|股票名称 最新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