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购重组概念上市公司“吸金” 专家提醒要关注价值而非概念
近期,市场上并购重组案例不断增多。
数据显示,截至12月5日,今年以来已有198家A股上市公司对外披露了资产重组并购事项;重组指数更是表现亮眼,自9月1日以来,截至12月5日已累计上涨超60%;有并购重组事项的上市公司,如南京化纤(600889)、双城药业、漳州发展(000753)、恒丰纸业(600356)等,在披露并购重组相关公告后公司股价均表现不同程度上涨。
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并购六条”的核心理念是引导更多资源要素向新质生产力方向聚集,进一步发挥资本市场在企业并购重组中的主渠道作用,支持上市公司向新质生产力方向转型升级。同时,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资金对并购重组市场的热情。
并购重组热潮涌动
从本轮并购重组的特征来看,生物医药、半导体等行业成为热门领域。
据记者观察,9月份以来,兆易创新(603986)、华海诚科、希荻微、光智科技(300489)、富乐德(301297)、至正股份(603991)等多家企业披露的并购重组计划,均涉及半导体领域。除了行业内并购,双成药业(002693)、百傲化学(603360)等多家上市公司,则选择跨界并购半导体资产,拟打造第二增长曲线。此外,生物医药领域并购重组亦连续不断,近期已有新诺威(300765)、科源制药(301281)、康缘药业(600557)等多家公司,相继披露并购重组进展。
上述部分公司也受到了资本的热捧。例如,双成药业自9月11日至10月28日合计录得24个涨停板,区间累计涨幅达616.86%;漳州发展自11月25日至12月4日合计录得7个涨停板,区间累计涨幅达98.03%。
与此同时,部分上市公司也在提示市场风险。例如,12月5日,皇庭国际(000056)发布公告称,公司A股股票连续两个交易日收盘价格涨幅偏离值累计超过20%,属于股票交易异常波动情形。公司于2023年4月26日与连云港丰翰益港物业管理有限公司签署了《股权转让框架协议》,双方就深圳融发投资有限公司资产及债务重组事宜达成合作。自签署《股权转让框架协议》后,双方积极走访接洽各银行债权人,并商谈债务和解方案细节,但截至目前尚未达成可落地实施的一致意见方案。本次债务重组合作和重大资产出售仍处在商谈阶段,目前公司与合作方、各银行债权人尚未签署任何协议,最终能否成功实施及实施的具体进度存在重大不确定性。
专家称要关注价值而非概念
需要注意的是,部分上市公司的并购重组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但也有部分上市公司的并购重组计划遭遇挫折。
据记者不完成统计,世茂能源(605028)、金发拉比(002762)等逾10家上市公司终止并购重组,涉及电子、建筑材料、机械设备等行业。这些公司终止并购重组的原因多种多样,包括市场环境变化、内部意见分歧、同行竞争等。例如,东和新材终止筹划重大资产重组是因为标的公司存在尚未解除的对外担保等情形;凯瑞德(002072)、莫高股份(600543)终止重组是因为交易双方针对市场环境及交易核心条款进行了审慎研究和探讨后决定终止;盈方微(000670)终止重组则是因为重组相关方的相关人员因涉嫌泄露内幕信息被证监会出具了《立案告知书》。
针对并购重组的市场热度提升,多位专家提示,要关注并购重组为公司带来的价值,而不要仅仅关注其概念。
对此,同济大学经济与金融系教师阮青松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短期来看,政策面对上市公司并购重组支持力度加码,利于提振市场活跃度,吸引增量资金布局A股优质资产。中期来看,相关政策有助于优质公司经并购重组优化资产与产业布局,增强盈利能力。随着并购重组审核机制更加透明,优胜劣汰趋势强化,‘壳’资源投机价值下滑,市场将更看重企业基本面。”
普罗米修律师事务所主任李瑞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投资者要深入分析并购的合理性,包括标的公司的价值、与收购方的协同效应等。同时,要关注公司业绩的长期影响,不能仅仅被短期的股价波动所吸引。
0人
- 每日推荐
- 股票频道
- 要闻频道
- 港股频道
- 2024年人民币贷款 增加逾18万亿元
- 美国密集出台涉华贸易限制措施,商务部:打压无法阻挡中国前进
- 瑞银最新发声:对2025年A股比较乐观
- 光威复材:碳纤维全产业链布局业务
- 政策支持加技术突破 低空旅游迎风起
- 预计2025年企业盈利复苏 外资机构看涨中国股市
- “小红书”概念火爆,这些上市公司最新回应来了
- 12家上市公司股票获回购,健康元回购金额最高
- 三只5连板股票提示风险!其中一只股价已超出回购价格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