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船-钢铁黑马,警惕关税风暴
任女士
【导语】2024年板材重要下游领域造船行业三大指标继续稳步增长,稳居全球首位。未来板材产品需求增长的重要抓手之一仍将在造船领域,但需警惕供应过剩及政策风险。
1月1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我国2024年全年造船业的最新数据,中国造船业三大指标全面增长,连续十五年位居全球第一。其中,我国手持订单量占到全球市场的63.1%。新接订单量也非常高,2024年我国接到了全球市场74.1%的新造船订单。中国造船领域的蓬勃发展,也将持续拉动对板材、型材等钢材的需求增量。
依据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公布的数据统计,2019-2024年造船三大指标数据显示,2024年手持订单量、造船完工量及新船接单量数据同比分别增加49.74%、13.85%、58.78%。对比2019年来看,造船完工量增幅31.21%,新船接单量及手持订单量均实现翻倍增长。
造船业发展乐观带动船板消耗稳步增加
就造船主要用钢材来看,船体主要用船中板,船卷主要用于船帆,两者分别属于中厚板及热轧板卷的分支品种钢。其中,所属中厚板的船中板消耗量占到了造船钢材总消耗量的75%左右。内部构造多采用冷轧、涂镀等板材深加工产品,零部件则由型材、钢管等钢材构成。从2019-2024年我国造船完工量数据可预估近六年造船行业对于船板消耗量除2022年之外,其余年份皆呈现同比增加趋势。造船领域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板材消耗量的增加,尤其中厚板产品。根据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的估算,2022年传统钢材消耗量约为1200万吨、?2023年船用钢材消耗量约为1400万吨。结合造船完工量估算,2024年船用钢材消耗量或超1400万吨,按照钢材消耗比例推算,2024年船板消耗量约1100万吨左右。在建筑及基建领域发展平平的大环境下,造船领域的乐观发展,无疑成为板材产业链需求黑马。
终端需求带动有效供给—国内中厚板轧线投产热情高涨
需求端的稳定增量,结合船舶制造工期,从开工到交付大致需要12-24个月的时间,因此近年手持订单量的持续增加,也吸引了钢企对其投资热情。据卓创资讯(301299)统计,2025年全国存在3条计划新增投产轧线,共计产能150万吨,皆为3800mm及4200mm宽厚板轧线。从轧线规模来看,也可以看出中厚板在产能扩张的同时,也在向可生产造船板的轧机规模推进。
行业发展前景稳定、乐观,吸引产能持续扩张,未来国内船板供给将逐渐增加,供应端的增加,相应将增强后市供需博弈方向的不确定性,后市市场则更须加强对行业供需结合表现的关注。
警惕外贸环境收紧影响
除供需表现之外,还需要警惕近期外贸环境收紧对我国造船业发展的影响。据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完工出口船3353万载重吨,占到全国完工总量的91%、2020年此数据为89%、2021至2023年依次为90%、81%、82%。2024年,尚未公布出口完工量,但从出口船舶数量来看,较2023年同比增加25%,可粗略估计,2024年我国造船出口完工量仍将在80%以上水平。
据公开资料显示,2024年我国船舶主要贸易伙伴为亚洲、非洲、欧洲和拉丁美洲。近期美国、韩国、越南等国家纷纷上调对中国钢材的进口关税。其中,韩国于2月20日召开会议,决定对中国进口的厚板征收27.91%到38.02%的关税。另外,美国除提升25%钢铝关税以外,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还抛出一纸通告,拟对中国制造船舶征收单航次最高150万美元的“港口挂靠费”及特朗普称准备发布行政令,支持美国造船业。
分析来看,首先,韩国方面,据海关数据统计,2024年我国出口至韩国的中厚板数量占到我国出口总量的15.76%,且90%左右用于造船领域,为我国中厚板产品主要出口贸易伙伴。其次,美国方面,2024年我国造船业完工量占到全球的55.7%,意味着2024年全球交付的船中,有一半以上是中国制造。港口挂靠费的提升,将大大提升2025年海运成本,进而对我国未来造船新接单起到利空影响。就目前手持订单量及年均造船完工速度来看,目前手持订单数量可保底未来四年船板需求增量。后期能否对我国造船新接单起到实质性影响,仍需关注我国后续一系列政策措施及国外政策发展影响。
预测来看,2025年我国造船板需求或继续保持稳步增长态势,但未来增速或有放缓风险。手持订单量充足夯实2025年造船板需求增量基础,但受外贸环境收紧影响,未来发展速度或放缓。而国内中厚板轧线高涨的投产热情,也应警惕后市供应过剩风险。
315人
- 每日推荐
- 股票频道
- 要闻频道
- 港股频道


- 美国总统特朗普发表就职演讲
- “宁王”2024年业绩预喜:归母净利润超490亿元
- 赛力斯重组,大消息来了
- 上调评级+调研 业绩高增长公司获券商青睐
- 大幅换仓!刘格菘、林清源持股曝光
- A股逾1500份2024年业绩预告出炉 三大行业景气度回暖
- 星期三机构一致最看好的10金股
- 多家科创板公司业绩预喜 彰显韧性和活力
- A股公司密集派发“大礼包” 一年多次分红成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