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证券报纸头版内容精华摘要(4月7日)
中国证券报
交通运输部4月5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清明假期首日(4月4日),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为2.87亿人次,较2024年同期增长9.7%。多个旅游平台数据显示,清明假期期间,短途周边游升温,“高铁+”出游受追捧,赏花游成“顶流”。
专家表示,清明假期,旅客流量带来消费增量,浓郁春意点亮文旅“新意”。在清明小长假期间出现的旅游新热点,有望成为全年文旅消费的先导性指标。
自2023年公募基金启动费率改革以来,权益类、固收类、QDII等产品管理费普遍下调,直接压缩了基金公司的收入空间,叠加市场宽幅震荡,基金公司的业绩进一步分化。近期披露的部分上市公司2024年年报中,多家基金公司的营收情况出炉,整体呈现“头部领跑,中小承压”的趋势。不过,也有部分中小基金公司业绩大幅增长。
“降本增效”已成为近年公募行业的关键词,据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了解,基金公司已采取多重手段应对降费冲击和市场冲击,包括优化业务结构、发力专户等业务、提升资金效率、压缩非必要成本等。
ETF的竞争已进入到白热化阶段。随着ETF管理费不断被压降,基金公司、销售机构、证券公司等ETF生态链上的每一环节,业务模式也都越来越规范,这也是指数化投资高质量发展的必然结果。
但是,总有人不满足于业务暴露在“阳光下”,而是希望另辟蹊径,在ETF业务链中分得更多的一杯羹。近期,随着基金2024年年报完成披露,部分ETF产品管理费当中支付给销售渠道的客户维护费(即“尾随佣金”)比例异常高企的情况浮出水面。中国证券报记者统计发现,2024年尾佣比例超过20%的非货ETF产品数量多达46只,甚至还出现了尾佣比例超过40%的罕见现象。
事出反常必有妖。高尾佣背后是基金公司面对ETF“白刃战”的无奈之举,还是借助这一“隐秘角落”大打恶性竞争“擦边球”?
沪深北交易所分别发布实施细则 加强程序化交易监管 证券市场程序化交易占比总体稳中有降
4月3日,沪深北交易所分别发布程序化交易管理实施细则,并就有关配套业务规则征求意见。实施细则进一步加强程序化交易监管,将于7月7日开始正式实施。
中国证券报记者从监管人士处获悉,近期,证券市场程序化交易占比总体稳中有降,交易行为出现一些积极变化。
上海证券报
据新华社消息,4月2日,美国政府宣布对中国输美商品征收“对等关税”。4月4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公布公告,对原产于美国的所有进口商品加征34%关税。
这些反制措施中,与养殖行业相关的主要是饲料原料(大豆、玉米等)、猪肉等农产品。业内人士表示,短期来看,一系列政策将直接推高相关农产品的进口成本,国内种植与养殖产业链景气度有望提高;长期来看,我国对美国的农产品加征关税,对内可以催生替代效应,促进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增加相关产品播种面积,起到固本作用。
随着债券市场“科技板”推出在即,评级机构正加紧调整评估体系,以适应科创企业轻资产、高波动、不确定性强的特点。
多家评级机构近期相继发布针对科创企业的专属评级方法与模型,重点引入技术能力、成长性、政策适配性等新要素,强化对科技创新价值和信用风险的识别能力。业内人士表示,评级机构不仅要科学揭示科创企业信用风险,还应通过“评级+服务”的综合机制,延长信用链条,推动科创债市场实现高质量发展,助力科技企业更好对接资本市场。
下修博弈依旧是今年可转债市场的亮点。
在经历了2024年峰值后,今年一季度下修博弈案例数量呈现一定下降态势。不过,4月初下修转股价案例已有明显增加。
多家机构预测,随着财报披露步入密集期,可转债下修转股价亦有望迎来一个小高潮。
市场人士表示,可转债通过下修转股价可以明显提升债券内在转股价值,对于投资者十分友好。同时,提前布局亦可以获得一定超额收益。但这需要综合考虑可转债的债券剩余期限、兑付压力、行业景气度、正股稀释度和大股东持券等情况。
寻求全球布局与更多增长点 芯片产业链积极应对“对等关税”挑战
面对美国“对等关税”,多家电子、半导体行业上市公司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美国“对等关税”对公司业务影响很小。部分公司称,将加速新产品研发,进一步提升产品附加值以增强产业链议价能力,灵活应对国际环境、政策变化带来的风险,保证公司在全球市场的持续竞争力。
业内人士表示,由于电子终端产品的生产基本不在美国本土,美国“对等关税”对中国电子、半导体产业影响有限;而中国宣布对进口自美国的芯片等加征34%关税,将抑制美国芯片等产品的进口,从而有利于提升中国成熟制程芯片产品、半导体设备材料的市场占有率。
证券时报
2025年清明假期,旅游市场迎来一波小热潮。除了全社会人员流动量创下清明假期出行量新高,据三方平台统计,国内游人均支付金额较去年也有所增加。清明假期,“赏花”成为热门搜索关键词,相关订单明显增加,游客出行进一步下沉至乡镇,采茶等部分“旅行+新体验”快速崛起。此外,“请4休9”的拼假策略下,出境游热度也有所增长。
据央视网,来自交通运输部的最新数据显示,假期三天,预计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约7.9亿人次,日均约2.64亿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7.1%,创清明假期出行量新高。今年清明假期,全国多地天气晴好,公路人员流动量增幅明显,自驾出行占比超9成。银发列车旅游专列密集开行,民航、水路、客运量与去年同比增幅都超过了10%。
2025年以来,A股市场整体呈现震荡上行态势,权益类基金净值普遍增长。指数基金表现突出,部分指数基金还推出了“季度分红”“月度分红”等机制,将红利尽可能及时地转化为投资者现金收益。
据证券时报·数据宝统计,按照红利发放日统计,截至目前,今年以来已有123家公募基金或证券公司旗下1546只(多类别份额分开统计)基金产品实施分红,分红总额达到679.04亿元。
年内分红总额超过10亿元的基金公司有19家,华夏基金、中银基金、易方达基金、嘉实基金等公司的分红总额居前,分别达47.27亿元、44.78亿元、41.75亿元、41.36亿元,排名前四位;此外,南方基金、博时基金、富国基金等公募基金,年内分红总额均超20亿元。
从产品数量来看,易方达基金、博时基金、广发基金、鹏华基金、富国基金等均有超40只产品实施分红,其中易方达基金、博时基金旗下分红产品数量居前,分别达71只和70只,分红总额分别达41.75亿元和23.85亿元。
2025年开年以来,公募基金行业掀起了一股指数增强基金的布局热潮。
数据显示,截至4月4日,年内共有52只增强指数型基金上报,涉及37家基金管理人,较去年同期的17只同比大增206%,创历史同期最高纪录。与此同时,年内已有32只指增基金成立,合计发行规模达170.88亿元,远超2024年同期的18亿元。
这一现象的背后,既体现了市场对“被动投资+主动增强”策略的认可,也折射出量化技术发展与行业竞争格局演变的双重驱动。业内人士指出,随着新指数推出、策略创新及投资者需求多元化,指数增强基金或将成为公募行业未来扩容的重要方向。
随着上市券商2024年年报披露不断推进,券商资管业务的开展情况逐步清晰。
去年,券商私募资管受托管理资产总规模实现触底回升。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统计,截至2024年末,券商及其资管子公司私募资管产品规模达5.47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3%。证券时报记者梳理多家头部券商相关业务数据发现,去年头部券商资管整体管理规模实现稳定增长,其中,中信证券成为唯一一家在管规模超过1.5万亿元的券商。
值得注意的是,券商资管业务受到市场波动和行业管理费用下行的双重冲击,部分公司收入下滑明显,未来券商资管提升盈利水平仍然任重道远。
证券日报
当地时间4月2日,美国宣布“对等关税”举措,即美国对贸易伙伴设立10%的“最低基准关税”,并对某些贸易伙伴征收更高关税。随后,全球股市震荡,其中,美股暴跌。据资讯数据统计,4月3日、4日两个交易日,美国道琼斯工业指数、标普500指数和纳斯达克综合指数分别累计下跌9.26%、10.53%和12.84%。
“全球市场在短期负面情绪释放后,仍将回归基本面验证阶段,市场仍有足够的应对空间。”东吴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所联席所长芦哲表示,下一步,国内资本市场将继续秉承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两会提出的“稳住楼市股市”的理念,持续用好存量政策、适时推出增量政策,在海外市场动荡的环境下,稳定国内市场环境,为中国科技的技术突破和中国智能制造的发展提供血液和土壤,推动中国经济“新旧动能转换”加速完成。
一季度全球制造业PMI均值49.9% 亚洲仍是世界经济重要引擎
4月6日,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数据显示,2025年3月份,全球制造业PMI为49.6%,较2月份下降0.4个百分点。一季度,全球制造业PMI均值为49.9%,高于去年四季度的49.2%和去年同期的49.6%。
中国物流信息中心分析师武威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一季度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全球经济恢复态势要略好于去年同期和四季度,但指数水平仍相对较低,且各区域经济继续分化,亚洲经济仍是全球经济稳定恢复的重要引擎。
“从全球经济演变来看,美国加征关税使得贸易摩擦不可避免,对美国和全球各国的影响都是负面的,短期内将会造成全球贸易成本上升以及全球供应链混乱的‘多输’局面。全球经济秩序将在贸易保护升级和地缘政治冲突的双重影响下重新寻求新的恢复路径。”武威表示。
同时,武威强调,加征关税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不可持续,全球经济合作仍是主流,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通过加征关税的方式来实现所谓的“自给自足”。全球各国终将要回到多边贸易框架下的合作共赢。
企业赴港上市热情高涨。数据显示,截至4月5日,有121家计划赴港上市企业的申请状态为“处理中”,较2024年底的86家显著增加,主要分布在智能驾驶、软件开发、半导体、人工智能(AI)等领域。
A股公司赴港上市尤其积极。来自新能源、消费等领域的33家A股公司正推进“A+H”上市,部分A股公司则筹划分拆子公司赴港上市。
赴港上市热潮也反映在一季度的IPO数量和融资规模上。毕马威报告显示,中国香港首季共完成15宗IPO,集资额177亿港元,位列全球第四,金额与去年相比增加约270%。其中,有6宗IPO项目融资规模超过10亿港元,而2024年同期只有1宗。这表明大量资金和投资者正涌入香港IPO市场。
消费贷市场利率迎来密集调整。《证券日报》记者调查发现,自4月份起商业银行已陆续上调消费信贷产品利率,此前常见的“2字头”优惠利率已难觅踪影。当前市场主流产品利率集体上调至3%及以上。
近日,多家银行上调个人消费贷利率,此次利率调整涉及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及城商行等机构。
具体来看,国有大行方面,如中国银行“中银E贷”的年利率由2.72%上调至3.1%;建设银行“快贷”产品年利率从2.8%调整为3%。股份制银行调整幅度更为显著,其中,招商银行“闪电贷”年利率由2.58%上调至3.4%;兴业银行“兴闪贷”年利率从2.78%提升至3%起。城商行中,宁波银行的消费贷新客专享的年利率为3.0%,而此前在叠加优惠券后最低至2.49%。
2781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