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控制行业观察:人形机器人“小脑”技术加速突破;产业链整合提速

2025-03-16 12:24:04 来源: 金融界

  随着人形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向规模化应用,其运动控制核心——“小脑”技术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作为实现机器人肢体驱动、姿态平衡及多维度运动规划的关键系统,“小脑”需融合控制器、伺服驱动器、传感器等硬件与强化学习、动力学模型预测等算法,技术壁垒高且产业化难度大。当前,行业正通过技术突破与产业链整合加速布局,推动运动控制成为人形机器人发展的核心赛道。

  技术突破与产业链垂直整合

  核心技术自主化进程加快

  人形机器人“小脑”的核心挑战在于高精度多轴联动控制与复杂环境下的动态响应。国内企业正通过自主研发与并购加速技术积累。例如,双林股份300100)近期发布国产首款反向式行星滚柱丝杠,突破传统传动设计限制,实现高负载、长寿命与低成本量产,填补了国产精密传动领域空白。该产品可应用于机器人关节模组,为人形机器人关节驱动提供关键支持。

  产业链纵向整合深化

  运动控制技术的复杂性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浙江荣泰603119)拟收购狄兹精密51%股权,后者在精密丝杠、直线模组等传动部件领域具备技术积累,此次整合将助力浙江荣泰快速切入机器人精密传动与智能装备领域。类似案例还包括汇川技术300124),其凭借在伺服系统、行星滚柱丝杠等核心零部件的技术优势,成为国内机器人运动控制领域的领军企业,为优必选等头部厂商提供关键支持。

  海外技术替代加速

  国内企业正逐步打破海外垄断。例如,汇川技术开发的旋转执行器、行星滚柱丝杠等产品已应用于人形机器人关节控制,伺服驱动市场份额居国内首位。这类企业通过技术迭代与规模化生产,逐步替代ACS、科尔摩根等海外供应商,推动国产运动控制系统在中高端机器人市场的渗透。

  应用场景落地与区域竞争格局

  工业场景率先突破

  人形机器人短期内主要落地于结构化的工业场景。广州里工智能计划2025年交付1000台人形机器人,聚焦汽车制造、航空航天等领域的组装与检测任务。其产品“里掂D1”双臂载荷达40kg,续航超4小时,通过高精度运动控制适配工业场景需求。类似案例显示,工业场景因环境相对可控、任务标准化,成为“小脑”技术验证与规模化应用的首选领域。

  区域产业链竞合加剧

  广州、深圳等区域依托制造业基础加速布局。广州通过成立智能装备和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联盟,联合新松、越疆等企业攻关运动控制等核心技术;深圳则凭借汇川技术、优必选等“七剑客”企业,在核心零部件与整机研发上占据优势。然而,广州在传感器、高精度电机等上游环节仍存在短板,需通过政策引导与产业链协同弥补差距。

  跨界融合推动创新

  车企与零部件厂商跨界布局成为趋势。广汽集团601238)、小鹏汽车基于智能驾驶技术积累,分别推出人形机器人GoMate与Iron,其运动控制系统复用汽车领域的视觉算法与驱动技术。此类跨界融合不仅降低研发成本,也为运动控制技术带来新的创新路径,例如将自动驾驶的实时定位与路径规划能力迁移至机器人动态平衡控制中。

  当前,人形机器人“小脑”技术正处于从实验室到量产的关键阶段。随着核心零部件自主化、产业链整合深化以及工业场景需求释放,运动控制领域有望迎来爆发式增长。未来,技术迭代效率、规模化降本能力及跨行业协同水平,将成为企业竞争的关键要素。

关注同花顺财经(ths518),获取更多机会 返回首页举报 >

1061

+1
advert
advert
advert
advert
  • 三德科技
  • 沃尔核材
  • 电光科技
  • 钧崴电子
  • 金安国纪
  • 长盛轴承
  • 广和通
  • 科泰电源
  • advert
    advert
    advert
    adve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