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新而行】柔性引才结硕果 战略引智筑高地——中金岭南创新聘任顶尖学者助推产学研协同发展
3月23日,在中金岭南(000060)科技2025创新工作会上,举行了科学技术委员会特聘专家及荣誉总师聘用仪式。仪式上,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的王登红教授、北方工业大李全明教授等12名行业内顶尖学者受聘为中金岭南科学技术委员会特聘专家,兰州大学唐瑜教授、矿冶科技集团杨晓松教授受聘为公司重点企业荣誉总工。
会议现场
中金岭南党委副书记、董事、总裁潘文皓介绍了12位特聘专家以及2位荣誉总工的相关情况,对多位顶尖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和诚挚感谢,并表示,中金岭南通过不断深化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持续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为企业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期待与各位专家学者保持紧密合作,共同推动中金岭南技术进步。
仪式上,中金岭南党委书记、董事长喻鸿分别向王登红教授、李全明教授、马海涛教授、陈凤娟教授、毕林教授、杨晓松教授、张超教授、刘允中教授、林卫星教授、曹洪杨教授、陈代雄教授、李威教授颁发公司科学技术委员会专家聘书,向兰州大学唐瑜教授和矿冶科技集团杨晓松教授颁发公司荣誉总工聘书。
喻鸿表示,中金岭南将持续以“为我所用”的开放格局激发产学研用新生态,此次科技工作会上聘请各位顶尖学者担任中金岭南特聘专家及荣誉总工,绝非简单的外部智力引进,而是以“首席科学家+产业平台”的深度结合,着力打破传统合作中“项目委托-成果验收”打短工式的对接模式,将科研选题深度嵌入到企业生产经营中实际需求链条,推动校企合作从传统的短期项目委托模式,向需求导向型的长效协同机制转型,真正实现产学研用价值链的深度融合。中金岭南将以最大的诚意,在资源配置、机制保障、成果转化等方面深化与各位专家学者的合作,并肩点亮公司科技自立自强的梦想新征程。
特聘专家介绍
王登红教授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所长、党委副书记、二级研究员,博导。自然资源部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深地探测与矿产勘查全国重点实验室首席科学家,中国地质调查局首席科学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专家等。《中国矿产地质志》总主编。长期从事矿床学与矿产资源研究,调研国内外600多处矿产地,主持完成国家、省部级及企业项目38项,出版专著35部(第一作者14部),发表论文560余篇(第一作者160余篇)。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R2)、国土资源科技成果奖一等奖6项(2R1、R2、R3、R6、R7)、二等奖1项(R1)。2002年获侯德封奖,2004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2008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9年获全国野外科技工作先进个人及中国地质学会十大地质找矿成果奖,2010年、2016年两次获中国地质学会十大地质科技进展奖,2018年被评为国土资源科技领军人才,2019年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2021年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科研奖,2023年、2024年两获中国技术市场协会金桥奖,2024年入围“大国工匠”。
李全明教授
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北方工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主要从事矿山安全和应急管理研究工作。入选国家应急管理二级英雄模范,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安全生产专家组成员,北京市应急管理领域学科带头人,承担北京市卓越青年科学家计划项目。发表论文11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26项,主持和参加行业或地方标准9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8项,出版著作6部。
马海涛教授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国家安全生产专家。现任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技术开发部副主任,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勘测队队长,中安国泰(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书记、董事长。牵头研发了我国首套边坡雷达装备,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安全生产重要政策和技术文件制修订30余项,参与国家重特大事故灾害应急救援和调查40余次,受邀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200余项,发表论文百余篇,授权专利50余项,获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钱七虎奖”等科技奖励13项,荣立应急管理部个人三等功1次。
陈凤娟教授
兰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太阳能驱动薄膜蒸发技术开发及其在水资源循环利用领域的应用;水处理工艺设计;废水、废渣中有价金属回收,及环境污染物分析、检测相关研究工作。2009年12月在兰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获理学博士学位。2010年1月,留校任教。2008.09-2009.09,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联合培养博士;2015.09-2016.09,美国马里兰大学,访问学者。担任生态环境公益诉讼技术专家;金川公司驻企教授,镍钴新材料国家工程中心特聘专家,稀土功能材料教育部工程中心研究骨干,陇原青年英才获得者。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及面上项目、甘肃省重大科技专项(工业领域)、甘肃省重点研发项目,西藏自治区重点研发计划(科研成果转化类)、兰州市科技攻关项目、兰州市创新创业人才项目,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主持多项“产学研”合作项目。目前在ES&T, ACS Nano, Adv. Energy Mater., Anal. Chem.等杂志发表论文5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0余件。
毕林教授
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有色金属学会矿山信息化智能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长沙市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长沙迪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席专家。主要从事数字矿山与智能开采技术与产品研发,负责大型矿业工程软件(DIMINE)、智能调度、UWB精确定位、三维可视化综合管控平台、工业互联网平台等系统的研发。主持国家级科研课题2项,参与3项,主持编写地质行业标准1项,获得省部级科技一等奖5项,发表论文1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
杨晓松教授
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矿冶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环境所总工,国家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注册环评工程师。国家科学技术奖励专家库专家,科技部科技评估中心专家,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和科学技术进步奖评审专家,环境部清洁生产审核专家,全国环境损害司法鉴定评审专家,京津冀环境综合治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总体专家组成员,农业部肥料登记评审委员会委员。获多项生态环境部、北京市和有色金属工业科技进步奖、优秀工程设计奖和技术咨询奖。授权发明专利20多项,发表论文50多篇,出版著作3部。
张超教授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岩土力学与工程安全全国重点实验室,矿山岩土工程学科方向负责人、中国科学院特聘骨干,现任矿山边坡安全风险预警与灾害防控应急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非煤矿山安全风险监测预警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研究方向为广义高陡边坡灾变机理与防治技术研究,主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子课题2项,国家自科基金2项,应用研究项目3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6项,出版专著2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获湖北省第十届青年科技奖与中国科学院卢嘉锡青年人才奖。现为中国岩石力学学会露采与边坡专委会常务委员,地面专委会常务委员、有色金属学会采矿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家科技部专家库专家、国家矿山矿安全生产专家。
刘允中教授
教授、博士、华南理工大学博士生导师,1998年中南大学材料学专业博士毕业,2005年入选国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008年入选广东省“千百十”人才工程省级培养对象。曾任日本物质材料研究所环境任高级特别研究员、广东省金属新材料制备与成形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金属新材料制备与成形、粉末冶金、激光增材制造、雾化制粉、复合材料近净成形。主持国家、省部级项目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80多篇,其中国际期刊论文150余篇,被SCI和EI收录160多篇;获得美国MPIF杰出论文奖;参与撰写2部专著,授权发明专利近20项。
林卫星教授
教授级高工,长沙矿山研究院智能矿山事业部总经理,国家金属采矿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湖南省应急管理专家,深部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创新联合体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委员、中国有色金属杰出青年工程师。长期从事金属矿山安全、高效、智能采矿技术的研究,先后承担或参与了国家级项目(课题)10余项。主持了大型矿业集团科研项目80余项。研发了深部金属矿山规模化高效绿色开采技术等16项国际领先或国际先进新技术,解决了矿山高效绿色开采等方面技术难题。发明专利30余项,发表论文30余篇,编写专著2部,省部级科技奖26项,其中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行业协会一等奖9项,二等奖9项。
曹洪杨教授
广东省科学院资源利用与稀土开发研究所副所长、正高级工程师。中国有色金属学会稀有金属冶金学术委员会委员、稀散金属冶金专业委员会秘书。广东省有色金属废料资源化利用与无害化处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稀有金属分离与综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广东省稀土开发及应用研究重点实验室冶金学科带头人之一。长期从事稀散稀土资源开发领域研究。开发了低品位伴生稀散金属矿产资源、城市矿产等二次资源清洁提取与高值化利用技术。多项研究成果在铜铅锌冶炼与稀土分离等企业应用。作为主要完成人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7项。
陈代雄教授
工学博士,博导,研究员,现任复杂铜铅锌共伴生资源综合利用湖南省重点实验室主任,原湖南有色金属研究院总工程师, 2010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2011年入选湖南省新世纪121人才,2015年长沙市科技领军人才,当选2017科学中国人年度人物,2020年中国有色金属学会杰出工程师奖,主要兼职中国有色金属理事学会第六、七、八届选矿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有色金属学会钒资源清洁利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有色金属学会矿冶过程界面化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以第一负责人身份主持了100多项研究项目和课题,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省部级科技计划。2018年湖南省科技重大专项《微晶石墨的高效高值化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首席。获得202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6项(其中:1项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1项湖南省技术发明一等奖各一项),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四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6项。
李威教授
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长聘副教授,湖北省金属腐蚀与防护学会副秘书长。2016年博士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2016-2019年在华中科技大学开展博士后研究,2019年12月正式加入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目前研究方向包括新能源环境材料、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电化学高级氧化等。近年来主持和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和面上基金、教育部预研装备、湖北省面上、企业横向等共20余项,并取得多项创新性研究成果,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在Adv. Mater., Energy Environ. Sci., Adv. Energy Mater., Adv. Funct. Mater., ACS Nano, Adv. Sci., Energy Storage Mater.等国际著名期刊发表论文50篇,论文引用4000余次,研究成果多次被Materials Views China报道,授权中国发明10项。
荣誉总工介绍
唐瑜教授
兰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副院长、理学博士、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首席,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FRSC),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化学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化学(601117)会副秘书长,中国有色金属协会稀土分会副会长;ACS 期刊Inorg.Chem. 副主编Inorg.Chem.Front.、《中国稀土(000831)学报》( 中、英文版)、《无机化学学报》和《结构化学》等期刊编委。近期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稀土配位化学和功能材料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111 引智基地项目,甘肃省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和企业合作项目等研究课题。以通讯作者或第一作者在Natl.Sci. Rev.、Angew.Chem.Int.Ed.、J.Am.Chem.Soc.、Energy Environ.Sci.、Adv. Mater.、ACS Nano 和Adv.Sci. 等刊物发表论文200 余篇。曾获甘肃省自然科学一等奖、中国化学会首届“利华益”化学创新奖、甘肃省研究生教育优秀导师、甘肃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霍英东青年教师奖、宝钢优秀教师奖、兰州大学“我最喜爱的十大教师”、甘肃省高校青年教师成才奖和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奖项。
杨晓松教授
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矿冶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环境所总工,国家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注册环评工程师。国家科学技术奖励专家库专家,科技部科技评估中心专家,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和科学技术进步奖评审专家,环境部清洁生产审核专家,全国环境损害司法鉴定评审专家,京津冀环境综合治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总体专家组成员,农业部肥料登记评审委员会委员。获多项生态环境部、北京市和有色金属工业科技进步奖、优秀工程设计奖和技术咨询奖。授权发明专利20多项,发表论文50多篇,出版著作3部。
365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