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洞察:缅甸地震冲击地区农作、油气供应及矿山生产

2025-04-03 11:49:23 来源: 卓创资讯

  关键词:贸易、矿产、能源、谷物

  导语:随着灾后恢复工作的陆续开展,缅甸相关商品贸易恢复节奏或有差异。就目前来看,恢复较快的可能是南部低端生产制造工业园区,以及海运贸易便利商品,而依赖边贸和管道供给的相关矿产及能源的贸易恢复过程则相对缓慢。

  影响一:成衣类低值工业品出口受冲击

  缅甸向国外出口的七大类商品主要包括农产品、畜牧产品、水产品、矿产品、林产品、工业成品及其他产品等。在2023-24财政年度(2023年4月1日-2024年3月31日),缅甸向国外出口工业成品达88亿美元。其中国营部门单位出口33亿美元,民间私人企业出口55亿美元。工业成品出口占七大产品总出口(146亿美元)的60.53%,在七大产品出口中位居第一。成衣产品在工业成品出口中位居第一,此外还包括白糖、首饰及天然气等,其中来料加工的CMP产品在出口的工业成品中占主要地位。

  目前地震冲击地区主要涉及实皆省以及偏中北部地区,而仰光省作为来料加工工厂聚集区,据震中核心区距离较远,相对影响不及核心区严重,恢复生产的时间也会比较快。

  影响二:豆类及稻米出口将从边贸转向海运

  缅甸向国外出口各种农产品近40亿美元(38.31312亿美元),是第二大出口产品,占七大产品总出口的26.21%。缅甸广泛种植稻谷、玉米、花生、芝麻、向日葵、各种豆类、棉花、甘蔗等农产品。在农产品出口中,大米出口量被高估,2023-24财政年度缅甸大米出口168万吨,创汇8.43亿美元;而豆类出口创汇能力更强,其豆类种植面积仅次于稻谷,其总产值占全国农产品总值的33%。受边境武装、强制结汇因素影响,2024年11月之后其对中国绿豆出口呈现下降态势。

  最新数据显示,24-25财年缅甸豆类出口近80%均由海运运输完成,边贸问题短期和中长期的影响正在改变其豆类出口渠道,再叠加地震影响,或主要对其种植区生产冲击较大,而这一恢复过程则相对漫长,对于豆类出口格局或产生较为显著的供应下降影响。

  影响三:陆路运输中断冲击边贸规模

  缅甸以海运贸易为主,陆路贸易则主要集中在出口至周边地区为主。地震影响范围对其国内公路和铁路设施破坏程度及范围将直接影响其商品的出口,尤其是连接中国和泰国陆路口岸的铁路运输能力的损失,将影响其宝石、矿砂以及农产品对中国和泰国的出口,以及建材、化肥等商品的进口。

  缅甸主要贸易伙伴主要以亚太地区国家为主,其中泰国是缅甸最大的出口市场,中国是缅甸最大的进口市场。也因此其多数商品的进出口多通过边境贸易开展。根据缅甸官方数据显示,在2023至2024财年阶段,缅甸和泰国的边境贸易额高达44.2亿美元,其中缅甸出口额为31.5亿美元,其主要出口商品有来料加工产品、农产品以及水产品等,而进口商品主要是建材、设备、药品、化肥等工业制成品。因地震造成以曼德勒为中心辐射的主要公铁运输干线的中断,也因此短期边贸规模在因2024年地区冲突中断恢复后,将又面临再度下降可能。

  影响四:地区油气供应及矿山经营风险

  中缅双边贸易涉及的主要商品类型包括缅甸自中国进口的纺织品、能源、化肥、陶瓷制品等,以及缅甸出口至中国的宝石、油气、锡矿及稀土等。其中在能源及矿山生产经营方面,中缅合作较为密切。

  双方在能源贸易方面,有中缅天然气管道和中缅原油管道先后开通顺利运行。截至2024年8月,中缅油气管道已累计向国内输送原油和天然气超1亿吨。涉及的主要炼化项目为:1300万吨年加工能力的中石油云南石化,主要供应云南成品油销售市场约45%的汽柴油和85%的航空煤油。

  在矿山经营及贸易方面,缅甸部分铜、镍矿由中资企业投资经营。另外缅甸稀土及锡产品全球地位突出,产量和资源量位列第三,占比分别为7.9%和11.3%。地震对相关矿山带影响较为明显,再加上地区武装局势对矿产品的出口影响,更限制了中国进口缅甸中重稀土和其他矿产品的恢复。

  总体来看,缅甸地震影响对其本国的贸易负面冲击较为突出,对中缅双边贸易影响更多在于对中国的部分资源及商品的结构性改变,但总量规模也相对有限。重点关注地区油气管道、矿山生产等的恢复进程。

关注同花顺财经(ths518),获取更多机会 返回首页举报 >

520

+1
advert
advert
advert
advert
advert
advert
advert
advert
  • 三德科技
  • 沃尔核材
  • 电光科技
  • 钧崴电子
  • 金安国纪
  • 长盛轴承
  • 广和通
  • 科泰电源
  • advert
    advert
    advert
    adve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