逾600人!全球石墨电极龙头方大炭素启动“英才计划” 已与宁德时代、华为等巨头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原标题:逾600人!全球石墨电极龙头方大炭素(600516)启动“英才计划” 已与与宁德时代(300750)、华为等巨头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3月18日,方大炭素及旗下子公司成都炭材发布招聘启事,涵盖战略管理、科研创新、生产运营三大人才梯队建设,总需求逾600人。尤其重点引进的985、211、双一流院校硕博士科研人才,为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强化科技创新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筑巢引凤构建“三阶”人才培养体系
方大炭素是全球石墨电极行业的龙头企业,在全球炭素行业版图上,方大炭素以年产23万吨的规模傲立潮头。公司拥有核级炭素制品生产资质,主要产品包括石墨电极、高炉炭砖、炭素新材料等,广泛应用于冶金、新能源、化工等领域。
支撑方大炭素高质量发展的密码,正深藏在“人才强企”的战略逻辑中。辽宁方大集团(000055)副总裁、方大炭素董事长马卓表示,方大炭素及成都炭材都将为高层次人才提供富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广阔的职业晋升空间。
在方大炭素的战略蓝图中,人才始终是跃动的第一资源。公司以“全球视野、顶尖平台、人文关怀”三位一体构建人才磁场,形成“高端人才带项目来,创新团队奔平台来,青年才俊冲机遇来”的集聚效应。通过“猎头直聘+政府引智+校企联培”的立体引才网络,方大炭素近三年引进清华、北大等顶尖高校人才4人,海外高层次人才1人,其中兰州大学教授领衔技术团队,坐镇研发中枢。更与清华大学、湖南大学、中科院山西煤化所、兰州大学、兰州理工大学等国内知名科研院所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构建多维度校企合作体系,打造产学研用贯通的“人才供应链”。
公司投入巨资建成的成都方大炭素研究院,配置价值过亿的尖端设备,与宁德时代、华为等头部企业形成合作。这种“硬投入”与“软环境”的双向加持,使得企业研发人员占比持续提升,硕士以上学历人才连年增长。
通过探索,方大炭素构建起“三阶”人才培养体系。新入职员工沿着“认知-实践-创新”三阶段进阶,通过轮岗实训、项目历练、海外研修等路径完成蜕变。
方大炭素用“三个有利”价值观重塑分配逻辑:构建“岗位价值×绩效贡献×创新溢价”的三维薪酬模型。改制十八年来,员工的工资收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般员工人均工资水平由2006年人均不足900元/月,到现在人均7435元/月,员工月均工资是改制前的8.4倍。2013年至2025年期间累计为一般员工发放6次红包,人均12.68万元,彰显共享理念。
人才战略推动高质量发展,突破多项“卡脖子”技术
人才战略的持续发力,正在重塑方大炭素的产业基因,推动了公司的高质量发展。近年来,方大炭素突破多项“卡脖子”技术,在超高功率石墨电极、核级石墨、等静压石墨等关键领域取得重大进展,累计获国家专利授权80余项;承担3项国家级科技重大专项(包括高温气冷堆炭堆内构件技术研究项目)及5项省级专项。主导制定10余项国家/行业标准,整体工艺技术达国际先进水平。
今年以来,方大炭素在科技创新领域成果斐然。1月,方大炭素成功入选甘肃省科学技术厅发布的甘肃省高技术高成长性高附加值企业遴选入库名单。在产品技术革新上,生产的石墨电极整体工艺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解决了国内生产超大规格石墨电极技术短板,公司生产的超高功率Φ750mm和普通功率Φ800mm石墨电极填补了国内空白。今年1月2日,700mm电极、550mm电极在唐山某公司电炉中热试成功,得到该钢厂高度认可并顺利签下供货合作第一单。
公司在尖端技术领域表现尤为突出,KS-9石墨成功应用于“神舟”系列飞船。高温气冷堆炭堆内构件打破国外垄断,成功应用于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站,彰显“大国重器”担当。在石墨烯应用领域,公司开发出导电浆料、功能无纺布、电热产品、止血敷料等系列产品,斩获中国国际高交会“优秀产品奖”和“优秀科研成果创新奖”。
与下游龙头积极合作,锻造产业新质生产力
在合作方面,方大炭素积极与科技企业携手,共同推动产业发展。2月20日,方大炭素与宁德时代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围绕新能源材料关键技术展开联合研发,重点聚焦炭素新材料在锂电、储能等领域的应用,共享技术优势以提升材料性能,通过推动材料及产品研发、应用与合作,构建零碳能源补给生态链,提升各自领域的核心竞争力。
方大炭素与宁德时代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此外,公司与华为、联通等巨头也已展开了深入合作。近日华为云多省云业务部负责人走进方大炭素,双方围绕深化合作推进数字化转型进行了对接交流。双方合作始于2022年,方大炭素联合中国联通、华为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建炭素行业数字化“旗舰号”,成功落地5G+工业互联网项目。此后,华为甘肃代表处多次与方大炭素信息自动化部持续对接,在咨询规划、能耗管理、无人驾驶等领域开展多轮探讨,为本次深度合作奠定基础。3月22日,方大炭素又与深圳晶泰科技签署协议,共同推进“AI+工业”转型。
345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