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银国际:集成电路原产地认定方式修改为流片地规则 国产厂商或迎来进口替代机遇期
中银国际发布研报称,4月11日,中国半导体协会发布紧急通知,“集成电路”原产地按照四位税则号改变原则认定,即流片地认定为原产地,并建议“集成电路”无论已封装或未封装,进口报关时的原产地以“晶圆流片工厂”所在地为准进行申报。尽管美国半导体厂商直接对中国出口金额较小,但是他们通常在东亚、东南亚等地区有广泛的晶圆厂和封测厂布局。海关总署对集成电路进口原产地规则认定方式的修改可能会对中美乃至全球的半导体行业产生影响,在美国本土拥有Fab厂的半导体公司或受较大影响,中国本土集成电路厂商或迎来进口替代窗口期。
中银国际主要观点如下:
海关总署对集成电路进口原产地认定方式修改为流片地规则
2025年4月11日,中国半导体协会发布紧急通知,“集成电路”原产地按照四位税则号改变原则认定,即流片地认定为原产地,并建议“集成电路”无论已封装或未封装,进口报关时的原产地以“晶圆流片工厂”所在地为准进行申报。根据海关总署数据,2024年中国集成电路进口额约3856亿美元,其中来自各国家或地区的进口额分别为:中国台湾1396亿美元;韩国839亿美元;马来西亚225亿美元;日本192亿美元;越南139亿美元;美国118亿美元。
2024年中国自美国直接进口的集成电路金额约占总进口金额的3.1%。根据Gartner数据,2024年全球前十大半导体公司中,美国以Intel、Nvidia、Qualcomm、Micron、Broadcom、AMD、Apple占据7席。
中银国际认为,美国集成电路实力依然是全球顶尖的,尽管美国半导体厂商直接对中国出口金额较小,但是他们通常在东亚、东南亚等地区有广泛的晶圆厂和封测厂布局,其通过中国台湾省和韩国、马来西亚、日本、越南等国家或地区间接对中国出口金额较大。海关总署对集成电路进口原产地规则认定方式的修改可能会对中美乃至全球的半导体行业产生影响。
在美国本土拥有Fab厂的半导体公司或受较大影响
根据半导体地图、联动企业实验室等信息,在美国本土拥有晶圆厂的半导体厂商包括:1)Intel,英特尔的晶圆厂主要分布在美国亚利桑那州、新墨西哥州、俄勒冈州等,其产品以CPU芯片为主;2)Micron,美光的晶圆厂主要分布在爱达荷州、犹他州、弗吉尼亚州,其产品以DRAM和Nand芯片为主;3)TI,德州仪器的晶圆厂主要分布在得克萨斯州、犹他州、缅因州,其产品以模拟芯片为主。
4)ADI,亚德诺半导体的晶圆厂主要分布在华盛顿州、俄勒冈州、马萨诸塞州,其产品以模拟芯片为主;5)Microchip,微芯科技的晶圆厂主要分布在亚利桑那州、俄勒冈州、科罗拉多州、马萨诸塞州,其产品以模拟和MCU芯片为主;6)ON Semiconductor,安森美的晶圆厂主要分布在爱达荷州、俄勒冈州、亚利桑那州,其产品以功率器件、CIS、电源IC芯片为主。
7)Skyworks,思佳讯的晶圆厂主要分布在马萨诸塞州、亚利桑那州,其产品以射频芯片为主;8)Qorvo,威讯联合的晶圆厂主要分布在北卡罗来纳州、佛罗里达州、得克萨斯州,其产品以射频芯片为主;9)其他美国半导体公司。
中银国际认为,上述在美国本土有晶圆厂的半导体公司受中国集成电路关税政策变化影响相对较大,同时其也可以通过在台积电、联电、中芯国际、华虹半导体等晶圆厂流片来降低影响。Nvidia、AMD、Qualcomm、Broadcom、Marvell等fabless公司受中国集成电路关税政策变化影响相对较小,其本身直接在台积电、联电等晶圆厂流片。
中国本土集成电路厂商或迎来进口替代窗口期
中银国际认为,本次海关总署对集成电路进口原产地规则认定方式的修改带来的影响包括:1)Intel的CPU涨价,AMD和国产厂商海光信息、龙芯中科的CPU产品受益(性价比提升,并协同涨价,下同);2)Micron的存储芯片涨价,三星、SK海力士、长鑫存储、长江存储的存储产品受益;3)TI、ADI、Microchip、ON Semiconductor的模拟和MCU产品涨价,圣邦股份(300661)、思瑞浦、纳芯微、芯海科技等国产厂商的模拟和MCU产品受益。
4)Skyworks和Qorvo的射频产品涨价,卓胜微(300782)、唯捷创芯、慧智微等国产厂商的射频芯片受益;5)美国本土半导体厂商或转单台积电、联电、中芯国际、华虹半导体等晶圆厂来降低关税政策变化的影响;6)其他可能受益的半导体产品。
标的方面
建议关注:中芯国际(688981.SH)、华虹公司(688347.SH)、海光信息(688041.SH)、龙芯中科(688047.SH)、寒武纪(688256.SH)、盛科通信(688702.SH)、安路科技(688107.SH)、复旦微电(688385.SH)、紫光国微(002049)(002049.SZ)、圣邦股份(300661.SZ)、思瑞浦(688536.SH)、纳芯微(688052.SH)、芯海科技(688595.SH)、龙迅股份(688486.SH)、兆易创新(603986)(603986.SH)、中颖电子(300327)(300327.SZ)、士兰微(600460)(600460.SH)、卓胜微(300782.SZ)、唯捷创芯(688153.SH)、慧智微(688512.SH)等。
风险因素
全球经济下行。贸易政策变化。科技创新不及预期。
545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