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技为太湖“望闻问切”!记者实探无锡太湖畔的德林海湖泊生态医院

2025-04-14 17:50:11 来源: 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网

  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记者 仲茜)太湖水治理,一直以来是江苏环保领域的重点工作。在无锡太湖畔,有这样一位“湖泊医生”——德林海湖泊生态医院,院内建有多种高科技传感、检测设备系统,可以对太湖水环境进行科学诊断、及时监测、精准定位、对症下药,为太湖水治理保驾护航。

  德林海湖泊生态医院究竟是如何“望闻问切”“把脉治病”的?2025年4月,上证报记者实地探访这家全国首创的湖泊生态医院。

  精准“把脉”:从“被动治藻”到“主动防控”的跨越

  无锡德林海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江苏省一家专注于蓝藻治理的民营企业,也是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公司于2020年7月在科创板上市,是我国湖库蓝藻水华灾害应急处置以及富营养化控制的行业引领者。公司在无锡太湖畔建设的德林海生态医院,也是全国首家湖泊生态医院。近年来,公司不断以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升级,以新质生产力推动湖泊治理,实现了“一水一策”为湖泊“把脉治病”的完整诊疗流程。

  走进德林海生态医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面“科技战藻”的荣誉墙:加压控藻船模型、深潜式防控装备、藻水分离站沙盘……这些创新成果,正是太湖连续17年安全度夏的“秘密武器”。“传统蓝藻治理像被追着打的消防队,现在我们是主动出击的‘排雷兵"。”公司技术人员指着监控大屏介绍说,20套深潜加压装备在湖底织就“防控网”,配合18艘控藻船形成的“移动防线”,构建起“水陆空”立体防控体系。这种“离岸治理”模式不仅让太湖提前6年达成Ⅲ类水质目标,更使星云湖通过“加压控藻+精准清淤”组合拳,实现透明度从0.5米到2米的惊人跃升。

  在太湖治理中,德林海独创的“藻水气三相分离”技术已获国际专利,单船日处理藻浆量达2000立方米,较传统工艺提升3倍效率。该技术体系更被纳入国家水专项示范工程,成为行业标杆。

  数智“问诊”:用数字孪生实现微创“手术”

  在湖泊医院的数字孪生实验室,记者目睹了湖泊治理的“最强大脑”。工程师轻点鼠标,星云湖的数字孪生体跃然屏上:水流方向、藻华分布、底泥厚度等数据实时跳动,AI系统正在模拟不同治理方案的成效。

  “这相当于给湖泊做CT扫描。”项目负责人介绍,公司为此研发了一套数字化系统,通过物联网传感器、卫星遥感等构建数字镜像,可精准预测蓝藻暴发风险,验证清淤方案效果。在太湖伸入无锡的内湖蠡湖中,这套系统与河长制平台深度融合,实时分析总磷、叶绿素a等20余项水质指标,为管理者提供“诊疗报告”。

  据悉,这条数字化系统已在云南异龙湖完成实战验证,通过模拟12种清淤方案,精准锁定最优治理路径,使工程成本降低18%。目前系统已覆盖长江流域5大重点湖泊,累计生成治理方案超200份。

  有了清淤方案,如何进行治理?技术人员发现,传统清淤工程常伴“后遗症”:尾水二次污染、淤泥处置难。为此,德林海经过多年研发投入、技术迭代,提出了新解决方案:潜床袋式集泥器精准定位污染层,低扰动刮泥船像“微创手术刀”般清除底泥,多功能工作船同步完成计量与资源化。

  “每清除1立方米底泥,相当于减少0.3吨碳排放。”公司总经理助理杨元祥博士算了一笔生态账。在异龙湖,这项创新使清淤效率提升40%,甲烷减排量达监测历史最高值。更值得关注的是,企业正联合科研机构开发湖泊碳汇方法学,让清淤工程变身“碳交易标的”。

  经第三方机构测算,该技术体系可使单位面积湖泊碳汇量提升22%,为建立水生碳汇交易市场提供技术支撑。目前相关成果已通过江苏省级科技鉴定,正在申报国家生态技术创新奖。

  模式“开方”:从“工程思维”到“生态银行”

  “湖泊治理不是烧钱工程,而是新质生产力的孵化器。”杨元祥博士介绍说,德林海创造的“绩效付费”模式,将治理费用与水质改善效果挂钩,政府从“出钱人”变为“合伙人”。

  据悉,这种模式已在星云湖结出硕果:四年脱贫攻坚战中,企业垫资治理,见效后政府支付费用,实现“零财政压力”下的生态跃升。目前,该模式已推广至全国30余个湖泊,形成可复制的“德林海范式”。

  在江苏滆湖项目实践中,企业创新引入水质保险机制,与保险公司合作建立风险共担体系。这种“治理+保险+服务”的商业模式,也为生态治理产业化提供了新范式。

关注同花顺财经(ths518),获取更多机会 返回首页举报 >

285

+1
advert
advert
advert
advert
  • 三德科技
  • 沃尔核材
  • 电光科技
  • 钧崴电子
  • 金安国纪
  • 长盛轴承
  • 广和通
  • 科泰电源
  • advert
    advert
    advert
    adve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