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微短剧 短片生产模式大变革

2025-04-15 02:52:13 来源: 华商网

  近来,抖音、快手等平台上的个体创作者越来越多,将《白蛇传》《鬼吹灯》等耳熟能详的故事用AI短剧再创作,志怪故事搭配上AI的恐怖氛围受到了不少网友的热烈反响。

  目前,AI短剧创作也成为被平台鼓励的新赛道,3月底,抖音、即梦推出“AIGC短剧联合招募计划”,为优质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短剧创作者提供现金和流量激励。从业者们的热情,来自过去几个月在商业端看到的质变可能性。不过,AI短剧仍是文娱产品里的新物种,仍然还有许多不确定的因素,例如图生文、3D大模型等在技术源头的分野尚未统一,且并未实现普及的工作流程,也包括从业者对其商业前景的不同想象等。

  制作周期压缩

  效率提升、成本降低

  近日,一部由3-5人团队打造的有关“我在另一世界送外卖”的AI短剧在小红书狂揽90万流量。可以说,一群“技术派制片人”正在用AI重构游戏规则:将制作成本压缩90%,让玄幻场景以像素级精度呈现,使永不“塌房”的虚拟演员24小时待命。

  然而,AI并非万能。正如多数网友在评论区高赞的评论一样:“AI演员不会塌房,但会‘面瘫’。”这句调侃道出了AI短剧的现状。但不可否认的是,借助AI工具,短剧影视制作正在迎来市场大变革。传统番剧的制作费基本在1分钟5—10万元,往往依托数百人级别的制作团队,且制作周期较长。但在聚力维度自主研发的全流程3DAI影视制作平台-赛博导演,制作费仅为1万元1分钟,且仅需要7个人的团队做一个月,成本降低到百分之一。

  可灵AI品牌合作负责人王若暄在第二届微短剧大会上举例,如今一部短片的制作周期可以从2个月缩短到1个月,可以用50%以及更低的预算做到传统特效70%、80%以上的效果。而AI短剧这种不需要摄制团队的制作模式,也让影视剧制作有了最小单位。抖音上不少AI短剧,团队仅有1-2人。自我简介为“一个喜欢研究AI的笨蛋”的用户@雪宝,自制了仙侠剧和宫斗剧;目前粉丝数达23.6万的@Ai造梦者,简介是“没有团队没有公司,夫妻两共创”。

  驱动AI微短剧拓展边界

  但目前仍有局限

  日前,由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中国传媒大学视听艺术研究中心、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发布的《2024年中国微短剧产业研究报告》显示,2024年,全国微短剧用户规模达到5.76亿人,占整体网民的52.4%,全国微短剧市场规模已攀升至505亿元。《报告》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到634.3亿元,2027年达到856.5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9.2%。

   AI技术的快速迭代为这一市场扩张提供了核心动力。随着OpenAI推出首个文生视频模型Sora,以及国内快手可灵AI、抖音即梦AI等视频生成模型的相继问世,AI工具在微短剧制作中的应用已经渗透到从创意生成到最终呈现的全流程。黑岩科技创始人兼CEO倪臻杰也在公开采访时说到,对动画行业来说,AI对效率提升的最大帮助是能够直接将二维的设计意图转化成三维模型,从而将编剧、导演脑中的想法更加形象地“翻译”出来。

  但其实,AI也并不是无所不能。有业内人士表示:“它难以理解人类复杂的幽默感和恐惧心理,更达不到影帝级别的表演。”在需要细腻情感表达的领域,AI仍有明显局限,有些AI短片中角色表情的呆板,这正是当前技术瓶颈的体现。不仅如此,近日有某短剧被曝用AI换脸技术“盗用”女演员肖像登上热搜,画面中演员突然“变脸”成迪丽热巴,惊悚效果引发全网热议。粉丝怒斥剧组“法盲”,工作室迅速回应将维权,事件背后折射出短剧行业的畸形生态与法律边界模糊的乱象。

  技术狂奔之下,行业亟待“刹车”,为压缩成本,部分剧组用AI一键生成剧本、换脸明星,甚至明码标价售卖“定制亲密戏”。此次事件背后,当明星肖像可被随意拼贴,普通人隐私安全也就变得岌岌可危,流量狂欢的尽头,应是技术与道德的双重底线。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申伊禾

    关注同花顺财经(ths518),获取更多机会 返回首页举报 >

    515

    +1
    advert
    advert
    advert
    advert
  • 三德科技
  • 沃尔核材
  • 电光科技
  • 钧崴电子
  • 金安国纪
  • 长盛轴承
  • 广和通
  • 科泰电源
  • advert
    advert
    advert
    adve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