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开情绪,看待小米汽车事故的三个维度
3月29日晚,一辆小轿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时发生事故,车内三位女大学生身亡,令人痛心。不过随之而来的网络讨论可能也前所未有,因为车辆品牌颇具话题性,在网络空间内引起大量网友争论,一时间猜测和质疑四起,情绪和观点甚嚣尘上。有人指责车企、有人质疑家属、还有的对品牌和技术进行“拉踩”,莫衷一是,讨论范畴早已超越事故本身。当面对这起悲剧,我们应该从哪里统一一下逻辑和视角,笔者提供了原因、责任和技术三个维度来进行分析。
首先,最核心的是所有人急需知道的真相——造成车祸的原因,很多交通事故都是由复杂的多重原因造成,如同每一页纸上的不同处都有一个针眼,而只有将每张纸的针眼对齐,才能真正穿过一根针。类似这样的重大事故调查,往往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科学论证过程,通过简单的表象就下结论是武断的。有网友通过一段数据摘要就想总结原因,就目前来看也是管中窥豹。
除了车辆发生事故的原因之外,可能还需要分析导致驾驶人员死亡的原因,这也是目前家属的疑问所在,事故发生后为何会起火,是否因为车门锁死而无法逃生,车辆的安全硬件、软件是否起到了足够的保护作用?这些问题都需要严谨的勘查和分析才能得知,任何猜测都是不严谨的。
其次,建立在搞清楚事故发生原因的基础上,我们才能谈责任,这也是如今很多网友争论的焦点。有人把责任归于车辆品牌,也有人认为驾驶者属于“肇事”,还有人质疑道路管理部门失职,多方言辞都很尖锐,但却忽略的真相本身。洗去观点之争,我们来看看责任应如何厘清。首先事故认定的主体是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交管部门经过一系列勘察将划分为车辆因素、驾驶员行为、道路因素和其他因素。其中每条都有法可依,将判断驾驶者是否《道路交通安全法》,有无直接过错或过失行为;车主是否及时保养,以及制造商是否有设计缺陷或质量问题;路政或养护部门则需依据《公路法》保障通行安全。其中涉及交通管理部门、交通运输部门、市场监管部门等等,甚至有可能由诉讼来解决,此时任由网络声音把责任交给任何一方,既不符事实逻辑也有违法律精神。作为舆论核心的车企,这时应及时向有关部门提供车况和事故数据,必要时配合监管部门检验车辆的质量和设计标准。该品牌创始人雷军已经表态,期待最终的调查结果。
第三个维度是我们对于智能驾驶这项技术的看法,这也是这起事故最引发探讨最深层次的原因,影响深远。很多人指出,智驾不是无人驾驶,只是辅助工具。但仅仅因为这样就将责任归咎于使用者自己,同样有失偏颇,技术和认识双双加上“安全锁”才是关键。一味地维护和否定都不是辩证的,任何工业产品在生产之初,都不是完美的,伴随着各种各样无法预料的问题,但是它如何安全地发展,取决于我们看待他的方式。因自动驾驶导致的惨痛案例已经发生多起,这也让很多车企对这项技术的措辞一改再改,但不管文字怎么改,让电脑完全接管驾驶这一功能和行为不变,这在一些事故中多少成为因素之一。
有网友认为,驾驶者在一个较为复杂的环境中使用智驾功能,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诚然掌握车辆控制的终究是驾驶者自己,但是制造商是否也应该就自己的技术把握给出相关的软性建议或者强制门槛。现有技术究竟在什么场景下是安全的?什么情况下会有风险?需要企业和用户共同把握,如果产品技术能力和用户使用习惯不匹配,又如何保障驾驶者的安全?在人工智能、模拟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技术进步显然不应该用事故作为代价。
评论员刘浏
285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