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证券报纸头版内容精华摘要(2月1日)

2024-02-01 06:35:53 来源: 同花顺金融研究中心
导语: 1日四大证券报纸内容精华摘要有:严监管信号释放 制度设计料持续完善;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按下“快进键” 多地向银行推送首批项目“白名单”;市场信心有望逐步恢复 近八成投顾看涨A股全年行情。

  中国证券报
  严监管信号释放 制度设计料持续完善
  近段时间,资本市场严监管信号密集释放。
  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以推动全面注册制走深走实为牵引,有关部门将持续完善以投资者为本的监管制度设计,进一步健全资本市场防假打假制度机制,保持“零容忍”高压态势,依法全面加强监管,消除监管空白,促进资本市场稳定健康发展。
  央行上海总部: 把握节奏平滑波动 保持信贷合理增长
  “2023年上海市信贷运行呈现‘总量合理增长、结构持续优化、价格稳中有降’的态势。2024年全年预计信贷仍将保持合理增长,且增速有望高于2023年。”1月31日,人民银行上海总部调查统计研究部主任吕进中在人民银行上海总部2024年第一季度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同日,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召开2024年货币信贷工作会议提出,要保持货币信贷总量合理增长,并且实现信贷均衡投放,把握好贷款投放节奏,平滑信贷投放月度波动,努力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信贷质效显著提升
  2023年全年,上海信贷规模平稳增长。数据显示,截至去年12月末,上海市本外币贷款余额为11.2万亿元,同比增长7.3%。其中,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8.6%,基本与上海经济增速和价格预期目标相匹配。
  融券T+0策略面临转向
  近日,证监会进一步加强融券业务监管,重磅政策迅速引起市场关注。在业内人士看来,此举有利于加强资本市场逆周期调节,营造更公平的市场秩序。
  一些参与融券业务的机构受到较大影响,量化行业也受到冲击,其中高频多空策略和融券T+0策略产品受限最为明显。不过,业内人士认为,新规对于量化行业整体影响并不大,涉及的策略占比极低,多数大型量化私募主要以股指期货作为对冲工具。在新的监管政策引导下,原本使用融券进行对冲的多空策略管理人,会倾向于转用其他对冲工具。同时,机构可能会增加对市场中性策略和股指期货对冲的需求,以减少对融券T+0策略的依赖。
  有利于维护市场稳定运行
  近日,证监会进一步加强融券业务监管,一方面,全面暂停限售股出借,另一方面,将转融券市场化约定申报由实时可用调整为次日可用,对融券效率进行限制,自3月18日起实施。
  红利基金热度不减 机构青睐“哑铃”策略
  A股市场主要指数中,上证红利指数1月表现抢眼。以高股息为代表的红利资产成为震荡市场背景下的“香饽饽”,受到投资者的热捧。据了解,红利资产已成为当前不少公私募机构的重要配置方向。
  红利指数表现亮眼
  数据显示,截至1月31日收盘,上证红利指数今年以来涨4.82%,成为震荡市场里的亮点。指数成分股里的多只银行股、煤炭股今年以来的涨幅已超过10%,中信银行、中国神华601088)涨幅超过18%。
  “不愧是红利指数!”有业内人士感慨。面对众多指数的持续调整,自去年就开始红火起来的红利指数持续彰显出逆市魅力。此前披露的2023年四季度报告显示,在2023年的红利资产热潮下,有不少基金大举调仓至红利赛道,甚至有基金情愿冒着风格漂移的质疑,也要跻身红利赛道。
  上海证券报
  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按下“快进键” 多地向银行推送首批项目“白名单”
  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正在快速运转。截至上海证券报记者发稿时,南宁、重庆等地第一批房地产项目“白名单”已落地。业内专业人士表示,后续其他城市房地产项目“白名单”将持续落地,支持项目融资的政策效果将逐步显现,有助于改善房地产企业流动性,缓解房地产贷款的紧缩情况及扩大房地产投资,促进房地产与金融良性循环。
  1月26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召开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部署会。住房城乡建设部部长倪虹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加快推动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落地见效,支持房地产项目开发建设,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市场信心有望逐步恢复 近八成投顾看涨A股全年行情
 2023年,A股市场受诸多因素影响出现大幅调整,不过本次受访的大多数投顾对2024年A股走势预判仍充满信心。在市场运行格局方面,多数投顾认为A股全年将会维持结构性行情,一季度A股市场可能出现先跌后涨的走势。从配置上来看,投顾在全年最看好的投资主线仍是消费股和科技成长股。
  多路资金逆势入市 开年以来股票ETF“吸金”逾1300亿元
  尽管近期A股市场反复调整,海内外多路资金仍在持续入场。数据显示,近期iShares中国大盘股ETF期权交易量明显活跃,同时看空期权持仓量持续下滑。另据统计,开年以来,股票ETF份额增长逾700亿份,合计获得超1300亿元资金净流入。
  多家内外资机构表示,多项指标表明当前A股中长期配置性价比突出,而各路资金出手布局,也向市场传递了积极信号。
  海外交易网站(Market Chameleon)的最新数据显示,海外挂钩追踪中国股票的iShares中国大型股ETF(FXI)的看涨期权交易量近一周内骤增,达到一年多以来的最高点。此外,专注于科技领域的KraneShares CSI中国互联网ETF(KWEB)的看涨合约交易量也持续攀升。
  招商证券表示,近期iShares中国大盘股ETF期权交易量明显活跃。iShares中国大盘股ETF是一只在美国注册的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追踪标的指数为富时中国50指数,成分股主要为在港交所上市的中国大盘股。从中国大盘股ETF期权的总持仓量看,近期看涨期权总持仓量迅速上升,看空期权持仓量持续下滑。
  多家国货美妆品牌上市公司业绩超预期
  国货美妆品牌正在崛起,逐步挤占国际化妆品在中国的市场份额,有望实现从追赶到超越的突破。
  近日,A股化妆品上市公司陆续披露2023年业绩预告。在消费复苏背景下,包括福瑞达600223)、丸美股份603983)、水羊股份300740)、科思股份300856)等多家公司均预计净利润同比实现增长。
  证券时报
  经济平稳开局 制造业PMI止跌回升
  1月31日,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了中国采购经理指数(PMI)。2024年1月份,制造业PMI比上月上升0.2个百分点,结束了连续3个月下降势头;综合PMI产出指数比上月上升0.6个百分点;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比上月上升0.3个百分点。
  综合来看,我国经济景气水平有所回升,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继续保持扩张,2024年经济实现平稳开局。同时,1月份制造业PMI仍处荣枯线下,制造业“供强需弱”特征明显,反映需求不足仍是主要挑战。专家指出,随着稳增长扩内需政策持续发力见效,制造业PMI有望继续改善。
  1月份,制造业PMI小幅回升至49.2%,结束了连续3个月下降势头,景气水平有所改善。分项指数变化显示,1月企业生产活动加快增长,国内外市场需求趋稳回升。
  从生产端看,1月份,生产指数为51.3%,比上月上升1.1个百分点,升至近4个月以来的高点。从行业看,食品及酒饮料精制茶、造纸印刷及文教体美娱用品、医药等行业生产指数位于53%以上,相关行业生产扩张较快。
  券商白名单评估标准再细化 融资类业务潜在风险受到关注
  记者获悉,监管部门近期调整细化了证券公司白名单评估标准。
  最新细化的要求包括,因重点业务风险未纳入白名单的公司,需连续3个月指标恢复正常后才可提交纳入申请;若已在白名单的公司业务指标触及预警水平的,可给予1个月过渡期,期满仍未达标的调出。证券公司在最近12个月内被证监会采取监管措施5次以上的,不得纳入白名单。
  证券监管“长牙带刺”震慑有力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保壳无门
  1月30日,证监会通报了对ST左江财务造假案阶段性调查进展情况。初步查明,公司2023年披露的财务信息严重不实,涉嫌重大财务造假。这只“A股最贵ST股”31日复牌跌停。
  证券监管“长牙带刺”,尤其对涉嫌财务造假公司的立案处罚持续高压。借助近期披露的多份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行政处罚决定书、纪律处分的决定、立案调查进展通报等途径,多家公司财务造假若干细节被市场所知,一些新特征浮出水面。
  一方面,若干子公司财务造假使不少案例更趋隐蔽,在连续多年的造假链条中,利润表的虚增与虚减交替出现;另一方面,造假式“保壳”现身,给资本市场新陈代谢和良性循环带来挑战。
  监管震慑力则持续推升,通过“一案双查”模式和立体化追责,造假保壳者应退尽退,另一部分公司虽未触及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标准,但违规代价也大幅提升。
  
逾千家公司去年净利润增超50% 龙头公司业绩亮眼
  
稳增长政策持续发挥效力,A股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态势进一步凸显。据证券时报记者统计,截至1月31日,已有2800多家公司公布了2023年度业绩快报或预告。以预计净利润增幅中值统计,接近55%的公司去年业绩实现增长,逾千家公司净利润增速超50%。
  丽江股份002033)预计净利润增幅最高。公司预计全年实现净利润增幅中值为6074.35%;赣能股份000899)、华电国际600027)预计全年净利润同比增幅中值分别为4407.72%、3835.50%,增幅位列第二、第三。
  旅游市场迎来快速复苏,丽江股份、三峡旅游002627)等公司去年净利润大增。丽江股份在业绩预告中表示,2023年公司游客接待量明显回升,三条索道共计接待游客612.10万人次,同比增长215.67%。
  电力板块方面,得益于燃料价格下降等利好影响,赣能股份、华电国际等公司业绩大增。其中,华电国际预计实现净利润41.5亿元至49.8亿元,较上年同期(重述后)增加40.34亿元到48.64亿元,同比增长3478%到4193%。
  证券日报
  践行“以投资者为本”理念 沪市公司“真金白银”在行动
  日前,证监会副主席王建军接受媒体采访时明确提出,将建设以投资者为本的资本市场,把这一理念贯穿到市场制度设计、监管执法各方面全流程,引发各方关注。同时,近期各部委密集出台举措,共同发力推动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更好回报投资者。
  建设以投资者为本的资本市场,核心要义就是要尊重投资者、突出投资者的获得感。作为微观基础的上市公司究竟怎么看、怎么做?《证券日报》记者采访多家沪市公司了解到,各领域的上市公司已在积极行动。
  “以投资者为本”
  已成共识
  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加速运转 多地房地产首批项目“白名单”陆续落地
  房地产项目“白名单”第一笔贷款在南宁落地,重庆314个项目已向辖内28家主要银行推送,1月底前内蒙古自治区具备条件的盟市推送第一批项目名单……1月份最后两天,各地房地产融资项目“白名单”接连传来最新进展。

 房地产项目“白名单”是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的内容之一。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在1月30日召开的2024年工作会议上要求,加快推进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落地见效,督促金融机构大力支持保障性住房等“三大工程”建设、落实经营性物业贷款管理要求。
  “预制菜”成多地政府工作报告高频词
  在多个省份陆续公布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预制菜”成为高频词。
  “预制菜作为新兴消费需求,拥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洪涛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政策支持预制菜产业发展
  预制菜为企业转型觅得新蓝海,也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新通道。记者梳理发现,多个省份的政府工作报告均强调了支持预制菜产业规范有序发展。
  ST莫高2023年或亏超3300万元 监管部门要求公司说明去年营收缘何大幅增长
  1月31日,ST莫高发布2023年业绩预告称,公司预计2023年归母净利润亏损3300万元到4000万元。
  但与此同时,ST莫高预计去年实现营业收入约2亿元,扣除与主营业务无关的业务收入和不具备商业实质的收入后的营业收入约1.8亿元,相较2022年大幅增长约95%。
  披露业绩预告后,ST莫高马上收到了上交所问询函。上交所要求ST莫高分业务披露2023年收入情况,包括交易背景、上下游情况、竞争格局、产品名称、信用政策、期后退货等情况,说明收入确认政策是否符合会计准则规定。并说明公司相关业务是否存在应扣除收入未按规定扣除的情况。
  “上交所之所以要求ST莫高说明相关业务是否存在应扣除收入未按规定扣除的情况,是因为ST莫高在2022年已经因净利润为负且营业收入扣除后金额低于1亿元而被披星戴帽,因此,2023年的业绩表现尤为关键。作为财务类退市指标之一,若2023年扣除与主营业务无关的业务收入和不具备商业实质的收入后的营业收入仍低于1亿元,根据证监会上市规则,公司存在被终止上市的可能性。”上海兰迪律师事务所联合创始合伙人李海波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关注同花顺财经(ths518),获取更多机会

0

+1
  • 川宁生物
  • 中海达
  • 鲁抗医药
  • 正丹股份
  • 蔚蓝生物
  • 凌云股份
  • 国联股份
  • 溢多利
  • 代码|股票名称 最新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