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市场份额稳步提升,泰和科技行业领先地位稳固

2024-04-01 10:48:29 来源: 银柿财经

  3月29日,泰和科技300801)(300801.SZ)发布2023年年度报告,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约22.06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约1.42亿元。报告期内,公司实现销量71.56万吨(其中:水处理药剂销量27.77万吨;氯碱销量43.79万吨)(不含盐酸),水处理药剂销量较上年同期上涨5.67%,总销量较去年同期上涨28.41%。资产方面,泰和科技稳健经营,无银行贷款,账面现金资产超过8亿元。

  市场份额提升,主营业务回暖迹象显现

  公司主要产品为水处理剂,主要包括:阻垢剂、缓蚀剂、杀菌灭藻剂、螯合剂、分散剂、反渗透药剂、助洗剂、电子化学品等,广泛应用于水处理、采油、日化、纺织印染、造纸、电子清洗等领域。截至2023年12月31日,泰和科技水处理剂产能达到54.63万吨/年(不含复配产品及联产品乙酰氯、副产品盐酸),是国内外少数进行规模化生产的水处理药剂生产企业之一。

  规模化生产可有效提升产量,降低单位产品的成本。公司承诺“永不做终端客户”,仅向水处理服务商及贸易商销售水处理单剂产品和复配产品,不直接向电力、采油、冶金、石化、日化、造纸等水处理终端客户销售产品,无需配备大量的为终端客户服务的技术人员,便于公司集中资源不断提升产品技术工艺水平,提高产品质量,扩大生产能力,实现规模经济效益。

  2023年底,泰和科技年产16万吨三氯化磷项目顺利投产,实现了公司第一大产品HEDP向上游产业链的延伸及液氯的基本就地消耗,降低三氯化磷采购成本、减少氯气贴补费用的同时,保证了原材料三氯化磷的质量和供应,提高了公司应对原材料市场波动的抗风险能力,公司产业一体化布局协同发展优势初见成效。

  正是在这些高质量的经营策略和生产保障措施下,在行业处于下降周期中,公司主营回暖迹象明显。除去非水处理剂主业因素影响的净利润1.3亿元,公司实际主营业务业绩下滑仅30%,相比同行业公司仍坚挺。此外,2023年第三季度和第四季度,公司单季度销售毛利率逐渐回升,2023年第四季度单季度实现经营活动净现金流入2.84亿元,同比增长68.44%。

  值得一提的是,公司还积极拓展海外市场,2023年泰和科技实现外销比例达60%,同比增长13%,实现国内外双轮驱动。

  坚持创新技术研发,持续加大研发投入

  泰和科技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持续加强研发团队建设。2023年,公司共招聘入职176人,硕士及以上学历占比达到44%,新增研发人员74人。并与浙江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等高校新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依托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又先后与山东建筑大学、江苏科技大学等高校联合开展了5名博士后培养和课题研究工作,涉及新能源材料业务领域研究课题3项、碳达峰碳中和领域研究课题1项、人工智能领域研究课题1项。

  技术创新成果颇丰,公司利用多年积累的连续化工艺设计及技术,在行业内率先实现水处理剂的连续化生产,单位能耗低,效率高,员工操作安全和健康得到充分保障,产品质量和稳定性得到大幅度提升。据悉,泰和科技的HEDP车间、PBTCA车间、晶体二车间、固体二车间、有机膦二车间、亚磷酸车间等主要车间已实现现场无人化。

  此外,公司还积极研发开拓国内外电子化学品的市场。在电子化学品乙二胺四亚甲基膦酸(EDTMPA)销售十几年的基础上,公司近年来研发并投入生产了更高级别的电子级HEDP、电子级盐酸以及多种高纯度特种聚合物等系列电子化学品,金属离子含量达到ppb、ppt级,可满足大规模集成电路、电子显示器件等电子元器件的高精清洗等需求,对水处理药剂产业的高端制造及应用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助力于解决我国电子化学品制备关键技术“卡脖子”问题、实现“国产替代”。

  响应国家号召,积极布局新能源行业

  在新能源电池材料方面,泰和科技实施了锂电池分散剂、氟代碳酸乙烯酯(FEC)、1,3,6-己烷三腈、双氟草酸硼酸锂(LiFOB)、双草酸硼酸锂(BOB)、双氟磺酰亚胺锂(LiFSI)、勃姆石等产品技术研发课题,增加了新能源行业产品种类。此外,截至年报披露日,泰和科技的VC(碳酸亚乙烯酯)已处于试生产阶段,高性能磷酸铁锂正极材料项目也已进入试生产阶段。

  氢能源方向,公司氢力新材料目前在用二期15万吨烧碱项目可联产氢气3750吨/年,一期15万吨烧碱项目正在改造中,改造完成后预计可新增氢气3750吨/年。

关注同花顺财经(ths518),获取更多机会

0

+1
小牛诊股诊断日期:2024-04-30
泰和科技
击败了41%的股票
短期趋势强势上涨过程中,可逢低买进,暂不考虑做空。
中期趋势
长期趋势已有27家主力机构披露2023-12-31报告期持股数据,持仓量总计1633.81万股,占流通A股12.08%
综合诊断:近期的平均成本为14.79元。该股资金方面呈流出状态,投资者请谨慎投资。该公司运营状况尚可,暂时未获得多数机构的显著认同,后续可继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