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创新药板块整合 复星医药拟54亿港元私有化复宏汉霖

2024-06-26 02:07:32 来源:

  ◎何昕怡

  复宏汉霖的私有化事宜终于尘埃落定。复星医药600196)6月25日发布公告称,拟通过吸收合并方式私有化子公司复宏汉霖。本次吸收合并现金对价合计不超过约54.07亿港元或等值人民币。

  据上海证券报记者不完全统计,2023年以来,已有包括中智全球、锦州银行等在内的19家港股上市公司完成私有化退市。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公司正在推进私有化退市事宜。

  上正恒泰律师事务所律师于丽娜表示,近几年,港股私有化案例增多,实质为公司大股东通过一定的价格回购二级市场股票,回购完成后宣布退市,属于一种主动退市方式。一般来说,私有化主要有三点原因:第一是公司股价低迷,部分公司甚至低于净资产值;第二是市场成交量长期偏低,使得公司丧失再融资功能;第三是公司内部重组。

  整合创新资产

  复宏汉霖被私有化

  6月25日,复星医药宣布,拟通过吸收合并方式私有化子公司复宏汉霖。本次吸收合并交易的现金对价为24.6港元/股,相对复宏汉霖港股停牌前一日收盘价溢价36.67%。本次吸收合并现金对价合计不超过约54.07亿港元或等值人民币。

  此次交易前,公司通过复星新药、复星医药产业及复星实业,合计持有复宏汉霖59.56%股权。本次吸收合并完成后,复星新药(作为合并后存续主体)将承继和承接复宏汉霖的全部资产、负债、权益、业务、人员、合同及一切权利与义务,复宏汉霖的法人主体将予以注销。不考虑复星新药实施特定股东换股交易及潜在股份选择要约的影响,预计紧随交易完成后,复星医药将持有复星新药100%股权。

  复宏汉霖是复星医药控股子公司,成立于2010年2月,并在2019年9月在港交所挂牌上市,产品覆盖肿瘤、自身免疫疾病、眼科疾病等治疗领域。

  复宏汉霖于2023年首次实现全年盈利,营业总收入达53.95亿元,同比增长67.89%;归母净利润5.46亿元,同比增长178.53%。

  缘何将已实现扭亏的复宏汉霖进行私有化?复星医药内部人士向记者表示:“复宏汉霖一直被公司视为重要的创新研发资产,公司期待复宏汉霖有较好的市值表现以及高效的融资渠道,这也是此前复宏汉霖分拆上市的公司层面的初衷。然而,当前医药行业正在经历一个充满挑战的周期,给创新药企业的长期估值带来了较大压力。”

  上述人士表示,自复宏汉霖上市以来,受多种因素影响,其港股股价水平未达预期且交易量较小,亦未通过股权融资筹集资金,其作为上市公司的优势未能充分体现。通过此次交易,将助力复宏汉霖实现可持续增长,以及加强复星医药在创新生物药领域的战略布局。

  受此利好消息影响,复宏汉霖复牌后的首个交易日股价高开。截至6月25日收盘,复宏汉霖收涨22.5港元/股,涨幅达到19.43%。

  有人私有化

  也有人冲刺IPO

  事实上,复宏汉霖并非今年首家港股上市公司私有化的案例。据数据统计,2023年年初至今,已有包括中智全球、锦州银行等在内的19家港股上市公司进行私有化退市,亦有中国中药等公司正着手私有化退市事宜。

  以锦州银行为例。公司于4月15日撤回港交所上市地位。据其此前公告,该行第二大股东辽宁金控对其提出全面现金收购要约,按每股1.38港元的要约价收购所有已发行的港股,并按每股1.25元人民币的要约价收购所有已发行的内资股(要约人及其一致行动人已持有者除外),收购股份数不超过60.34亿股。收购后,辽宁金控持股比例不超过49.81%。

  香港华夏证券行政总裁王荣昆表示,近年来的私有化案例涵盖了央企、港股或港资背景公司,其共同原因都是股票价值长期被市场低估,二级市场成交量低,没办法融资之余公司还需承担上市维护的成本。“这样的话,上市地位就显得得不偿失。私有化数量增多和港股市场表现不济是有联系的。”

  港股上市公司私有化退市案例增多的同时,百利天恒、顺丰控股002352)等多家企业计划赴港上市。6月21日,科创板企业百利天恒发布公告称,公司正筹划发行港股股票并在港交所上市。

关注同花顺财经(ths518),获取更多机会

0

+1
小牛诊股诊断日期:2024-06-29
复星医药
击败了46%的股票
短期趋势弱势下跌过程中,可逢高卖出,暂不考虑买进。
中期趋势
长期趋势已有269家主力机构披露2023-12-31报告期持股数据,持仓量总计11.05亿股,占流通A股52.18%
综合诊断:近期的平均成本为22.24元。该股资金方面呈流出状态,投资者请谨慎投资。该公司运营状况尚可,多数机构认为该股长期投资价值较高,投资者可加强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