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平线余凯:技术拐点出现,3—5年推动全场景智驾成为汽车标配
华夏时报记者 刘凯 北京报道
“2025年智驾迎来真拐点,地平线目标是推动整个智驾产业实现3年脱手开,5年闭眼开,10年随心开。”1月13日,地平线CEO兼创始人余凯在地平线智驾科技畅想日上对《华夏时报》等记者表示。
在过去的2024年,汽车行业一直在“卷”价格、“卷”成本、“卷”流量、“卷”网红,这也使行业中的每个人和每个企业都面临着巨大挑战。
在余凯看来,2024年不光对于地平线,其实对于整个人工智能以及智能驾驶行业都是很关键的一年。“最近这几年,每年都有题为‘智能驾驶迎来拐点’的文章,但我从未像今年这样,如此真切地感受到:智能驾驶确确实实迎来拐点了”余凯表示。
让智驾告别“玩具”
在当前中国汽车产业全力迈向智能化转型的大潮中,人工智能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渗透至汽车产业链的各个角落,从设计研发、生产制造到质量管理、售后服务,无一不彰显其核心价值。特别是随着人工智能端到端大模型的规模化应用,智能驾驶技术已成为现实,为用户带来便捷、安全、高效的出行新体验。在这场变革中,地平线凭借其独特的软硬协同优势,成为业界瞩目的焦点。
记者了解到,地平线不仅在前沿软件算法领域深耕,更精心打造了与之完美匹配的硬件计算架构,这种紧密的软硬件一体化设计,确保了车载智能计算方案架构与应用软件之间的无缝对接,极大提升了系统的整体运行效率。这一创新模式,为地平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了先机。
回顾创业历程,余凯坦言,有时候,运气也是创业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公司初创时期,面对AI算法、人脸识别等领域的激烈竞争,地平线毅然选择了计算芯片这一相对冷门但潜力巨大的方向。即便在2019年汽车行业遭遇寒冬之际,地平线依然坚定不移地推进量产项目,如今已累计定点交付超过300款车型,车载智能计算方案征程家族的出货量更是突破了700万套大关。
技术的持续创新,为地平线带来了业绩的飞速增长。从2021年至2023年,公司年复合增长率高达82.3%,特别是在2022年至2023年间,辅助驾驶及高阶智驾方案的装机量实现了四倍增长,毛利率连续三年稳定在70%左右。这些亮眼的数据,充分展示了地平线在智能驾驶领域的强劲实力和市场竞争力。
步入2024年,地平线迎来了发展的关键时刻。这一年,公司累计智驾方案出货量再次突破纪录,成功占据中国自主品牌乘用车市场份额第一的位置,并赢得了比亚迪(002594)、理想、岚图汽车、奇瑞等众多知名客户的信赖与认可。值得一提的是,地平线在香港成功上市,标志着公司向成熟治理的公众公司迈出了关键一步,也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展望未来,余凯信心满满地表示,2025年将是智能驾驶技术迎来真正拐点的关键年份。地平线将以此为契机,继续推动智驾生态的繁荣生长,向下扎深根,巩固技术基础;同时,SuperDrive及征程6系列等领先产品也将在年内量产落地,以卓越性能和全新体验向上捅破天,为行业树立新标杆。在未来的三年里,地平线将全力以赴,决胜智驾竞争的关键时刻。
高阶智驾体验如何?
在深入了解了地平线的智能驾驶技术后,记者亲身体验了这一前沿科技的魅力。所乘坐的测试车辆,不仅配备了地平线自主研发的征程6P高性能硬件平台,还集成了1枚具备远距离感知能力的瞭望塔式激光雷达、11枚高精度摄像头以及3枚覆盖广泛区域的毫米波雷达,这样的硬件配置无疑为智能驾驶提供了强大的感知与决策支持。
此次体验活动特意选择了上海市静安区这一充满历史韵味与现代生活交织的核心区域作为路线。该区域的道路特点鲜明,多为狭窄且繁忙的街道,穿梭其间的不仅有行人和电动车,还有频繁对向驶来的车辆,构成了复杂多变的交通环境,这对智能驾驶系统的应对能力提出了极高要求。
在体验过程中,车辆展现出的智能驾驶能力令人印象深刻。特别是在面对需要掉头的复杂路口时,尽管车流量大,但车辆能够精准识别并避让直行车辆,同时礼貌地等待行人及电动自行车通过,整个掉头过程流畅而安全,没有出现突兀的加速或刹车动作,体现了高度的智能化与人性化设计。
面对狭窄路段对向来车的场景,车辆展现出了出色的预判与避障能力。它首先细致观察并避开了右侧的行人,随后平稳地向右靠近路边,既确保了自身通行空间,又保障了行人的安全,展现了智能驾驶技术在复杂路况下的灵活应对。
此外,在遭遇前车行驶缓慢需超车的情境下,车辆能够迅速而安全地完成超车动作,并在超越后适时减速,平稳变道,即便是在变道过程中遇到突然出现的电动自行车,也能立即做出反应,有效避让,确保了行车安全。
经过整段路程的亲身体验,记者深刻感受到,这辆自动驾驶车辆在应对各种复杂路况时均展现出了极高的稳定性与适应性。无论是在狭窄的小道,还是在繁忙拥挤的城市街道,车辆的行驶都异常平稳,几乎感受不到任何颠簸或突兀的加速度变化,确保了乘客的舒适度。
此外,该自动驾驶系统还展现出了卓越的环境感知与决策能力,能够提前预判并灵活应对前方的行人、车辆以及突发状况,确保了行驶过程的安全与顺畅。其智能驾驶功能的细腻调校,如平稳的变道、精准的停车等,都进一步提升了整体的乘坐体验,让人对自动驾驶技术的未来发展充满了期待。
地平线工作人员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目前的技术已经可以支持狭窄道路会车、断头路掉头等路况不需要人工接管。同时,在封闭园区、城市开放道路上不设置导航,自动驾驶系统也不会降级或退出。”
政策推动自动驾驶发展
随着我国自动驾驶技术的不断进步,政府层面正积极推动其实际应用。日前,北京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通过了《北京市自动驾驶汽车条例》(下称《条例》),将于2025年4月1日起正式施行。《条例》旨在明确自动驾驶工作的总体要求,鼓励和支持自动驾驶汽车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并对自动驾驶基础设施建设、创新应用活动以及安全保障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规范。
在业内看来,《条例》的出台,将为自动驾驶技术的创新和发展提供有力的政策保障。其中,鼓励多种技术路线融合发展,构建高效、智能、安全的自动驾驶基础设施体系,并对自动驾驶创新应用活动实行包容审慎的监管政策。同时,《条例》还明确了自动驾驶汽车的安全保障要求,以确保乘客和行人的安全,为自动驾驶汽车的运行提供全方位的保障。
除北京外,多个城市推出了相关政策,鼓励发展更高级别的自动驾驶。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我国已有超过50个城市出台了自动驾驶试点示范政策或制定了自动驾驶相关的地方性法规。尽管各地条例在具体设计上存在差异,但总体上都围绕支持应用场景拓展、基础设施规划建设、上路通行管理等多个方面,为自动驾驶汽车的上路提供了坚实的法制支撑。
此外,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合肥、武汉、北京等地的政策都设立了专门章节进行规范。例如,北京条例明确要求新建、改建、扩建的道路应当按照智慧交通发展规划和自动驾驶汽车发展规划的要求,与自动驾驶智能化路侧基础设施建设相衔接。同时,还制定了设施建设计划,并明确了市政府在统筹建设全市统一的自动驾驶汽车服务管理平台、要求相关企业按规定上传数据等方面的职责。
在上路运行管理方面,多地法规均对自动驾驶汽车的测试、示范应用及上路通行等环节进行了详细规定,并明确了各部门的职责分工,建立了规范化的管理体系。例如,北京条例明确支持自动驾驶汽车在个人乘用车出行、城市公共汽电车、出租车、汽车租赁等客运服务以及摆渡接驳、环卫清扫、治安巡逻等城市运行保障等出行服务领域的应用。
汽车分析师林述成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这些规定对自动驾驶技术的实际应用具有深远影响。首先,它们为自动驾驶汽车的测试提供了明确的指导和规范,有助于企业更好地进行技术研发和测试验证。其次,通过示范应用,可以逐步积累自动驾驶汽车在实际运行中的经验和数据,为后续的商业化应用奠定基础。最后,上路通行管理的规定确保了自动驾驶汽车在道路上的安全性和合规性,有助于提升公众对自动驾驶技术的信任和接受度。”
0人
- 每日推荐
- 股票频道
- 要闻频道
- 港股频道
- 2024年人民币贷款 增加逾18万亿元
- 商务部就荷兰半导体出口管制问答记者问:对此坚决反对
- 商务部:将参与对台湾地区军售的4家美国企业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
- 三只5连板股票提示风险!其中一只股价已超出回购价格上限
- 政策支持加技术突破 低空旅游迎风起
- 矿山无人驾驶2025关键词:供需两旺
- 透视A股减持:去年明显降温,2025年年初单日减持公告频发
- 中信建投:积极把握A股和大宗商品做多窗口
- 天风证券孔蓉:看好中国AI硬件产品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