呷哺呷哺:上市十周年 深陷业绩泥潭与战略转型困境
近日,呷哺呷哺在新加坡的唯一一家门店正式停业。呷哺呷哺对此表示,集团正在对海外市场品牌战略进行调整,会聚焦定位中高端市场的湊湊品牌。此举是集团对当前紧张市场环境的积极回应。
近年来,呷哺呷哺的业绩表现不尽人意,连续三年的财报显示公司处于亏损状态。与此同时,集团还曾被曝多家门店存在食品安全问题以及被消费者投诉推销办卡问题,错综复杂的经营问题让“连锁火锅第一股”——呷哺呷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经营困境。
根据最新的ESG评级报告,呷哺呷哺的评级从2023年的A级下滑至BBB级,公司在环境、社会和治理三个维度上的评分均显著低于行业领先水平。依据呷哺呷哺的实际情况,其在社会维度和治理维度仍有较大的改进空间。
食品安全问题频发,产品质量待提升
据MSCI公布的餐馆行业ESG评级标准,MSCI在社会维度上更关注企业在产品安全与质量、劳动力管理以及营养与健康领域的机会表现。然而,呷哺呷哺在这些领域的实际表现仍有待提升。
来源:MSCI官网
查阅呷哺呷哺2023年《ESG报告》,在实质性议题分析矩阵中,公司将食品安全、产品及服务质量、食品营养与健康以及劳工管理均放置重要地位。
来源:呷哺集团2023年《ESG报告》
“品质源自坚持”是呷哺呷哺的经营宗旨,公司坚守食品安全发展战略,坚持以为顾客提供健康、营养、美味、信赖食物为己任,将顾客满意作为企业经营第一要事。在闽南语中,“呷”为一口一口吃,“哺”为安全进食,“呷哺”即食用健康、滋养。
尽管呷哺呷哺对其产品安全与质量以及服务管理秉持着高标准和高期待,公司在实践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据媒体报道,自2024年1月以来,北京食品安全检查中,有4家呷哺呷哺门店被发现存在食品安全问题;今年7月,因餐饮具清洗消毒不规范的问题,呷哺呷哺受到相关部门警告并责令改正。
此外,黑猫投诉平台数据显示,“呷哺呷哺”相关投诉达674条,涉及产品质量、服务态度及推销办卡的虚假宣传等问题。近期,由于频繁推销畅吃卡,呷哺呷哺在社交媒体上也遭遇了众多网友的不满和批评。对此,呷哺呷哺需要进一步加强其产品安全与质量以及服务态度的管理。
在劳工管理方面,据呷哺呷哺2023年《ESG报告》“以人为本”是呷哺呷哺始终秉承的基本理念,公司将员工视为企业发展的重要资源,坚信只有切实保障员工利益,关注员工身心健康,助力员工成长发展才能支持企业长远发展。
然而,据媒体报道,呷哺呷哺仍然存在一些劳动或合同纠纷,如个人员工与公司的劳资诉讼以及与供应商之间的合同纠纷等案例,显示出公司在劳工管理实践中还需作出改进。
业绩泥潭与战略转型困境
在治理维度方面,MSCI对企业治理表现给予了超过30%的权重。然而,呷哺呷哺在治理维度的表现不佳,近年来公司一直深陷业绩泥潭与战略转型困境。
事实上,呷哺呷哺属于呷哺集团的一个子品牌。呷哺集团旗下共有五个子品牌,分别是呷哺呷哺、湊湊、茶米茶、趁烧、呷哺食品,以及两个服务各品牌的独立事业部,但在集团财报中主要以呷哺呷哺和凑凑为核心。
今年正好是呷哺集团上市满10周年,查阅集团近几年财报,可以看到自2021年开始到2024年上半年,呷哺集团已经连续亏损三年半,累计亏损11.25亿元人民币。公司解释净亏损主要归因于市场消费疲软及降级导致营收下降,以及关闭亏损餐厅带来的减值损失。
根据呷哺集团2023年财报显示,2023年,呷哺呷哺集团关闭了114家门店,并因此计提约1.65亿元的资产减值损失。同时,2023年初呷哺集团计划新开张的230家餐厅目标最终仅实现了186家,并未能完成开店目标。
面对业绩下滑,呷哺集团也采取了积极的补救措施,包括自今年5月起实施十年来最大规模的降价策略,在降价策略实施近两个月后,使得呷哺呷哺的营业额、利润和客流量均同比增长了10%。尽管如此,短期的增长并未能扭转上半年的整体业绩表现。2024年上半年,公司营收约24亿元,下降了15.8%;净利润亏损2.7亿元,上年同期为盈利241万元。
此外,呷哺集团的战略转型也遇到了挑战。早期以平价优势赢得市场的呷哺呷哺,在市场需求疲软时转向高端品牌发展,如湊湊和趁烧,并提升呷哺呷哺的价格,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其市场竞争力。然而目前,湊湊尚未盈利,趁烧也遭遇闭店情况。
面对当前经济环境,呷哺集团需尽快调整战略部署,稳固市场份额。尽管集团曾高调宣布进军新加坡市场,但近日新加坡门店因战略转型而闭店,表明其全球化之路还需更多探索。据2023年《ESG报告》,呷哺集团正通过加强与优质地产商合作、布局潜力城市和下沉市场,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但战略转型问题仍然任重道远。
0人
- 每日推荐
- 股票频道
- 要闻频道
- 港股频道
- 疯炒!最高溢价52% 基金频发预警
- 全国商务工作会议在京召开,部署今年重点做好八个方面工作
- 海关总署出台16条重点措施 支持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加快崛起
- 周一机构一致最看好的10金股
- 房地产积极信号 200亿盘活基金来了
- 机构看好A股春季行情
- 汽车行业竞争格局不断演变 多家车企驶入AI赛道
- 市场震荡调整,机构最新研判来了
- 杠杆资金本周重仓股曝光 中兴通讯居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