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除牌”机制持续发威 多家港股停牌公司逼近“生死时速

2024-08-26 22:32:24 来源: 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网

  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记者 唐燕飞)自2018年“快速除牌”机制推出后,香港监管机构对上市公司是否退市的判断拥有了更强的自主权,港股市场的新陈代谢持续提速。

  港交所数据显示,截至今年8月26日,年内已有28家公司被除牌。近年来,被除牌的港股公司大幅增加。2021年至2023年,上市地位按照《上市规则》的除牌程序予以取消的公司家数分别为21家、37家、47家。据第三方统计,2011年至2018年,港股合计除牌上市公司数量仅22家。通过淘汰不符合上市条件的港股公司,港股市场的“养壳”顽疾正在逐步得到整治。

  年报“难产”成除牌重要原因

  7月31日,中国支付通集团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支付通”)被港交所除牌。此前,公司股份自2023年7月3日起已暂停买卖。根据港交所规定,该公司的“自救期”只有12个月。今年8月5日,公司正式退市,结束了15年的港股之旅。

  去年7月3日,中国支付通公告,延迟刊发2023年财报,股票停牌。直至此番退市前,其2023年财报依然“难产”,公司给出的原因是审计进度出现延误。2020年至2022年,该公司净利润连续三年为负。

  除了自身经营上的不确定性之外,公司部门关键团队人员辞任、核数师空缺或来不及审计年报成企业年报“难产”导致停牌的主要因素,若停牌时间超过港交所规定,港股公司将被除牌。

  德勤中国副主席黎嘉恩接受采访表示,被勒令除牌的港股公司有四大特征:一是未能按时刊发业绩公告或审计报告;二是资产质量低,市值长期低迷,无实质性经营业务(或大部分收入来自表面的贸易业务及关联交易),常年亏损,有“壳股”嫌疑;三是公司内部控制、财务报告存在缺陷;四是陷入财务困境公司,一般被法院委任清盘人接管,并且无力偿债或通过重组解决财务问题。

  “快速除牌”机制提升复牌门槛

  2018年,港交所修改上市条例,推出“快速除牌”机制,主板上市公司若连续停牌超过18个月(主板《上市规则》第6.01A条),GEM上市公司若连续停牌超过12个月(GEM《上市规则》9.14A条),港交所有权取消公司上市地位,也可视乎个别停牌公司的具体事项和情况随时刊发除牌通知。

  业内人士认为,“快速除牌”机制的设计更注重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并提升了长期停牌公司的复牌门槛。

  “在‘快速除牌’机制下,给予停牌公司的时间有限,实施债务重组等未必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大大增加了复牌难度。若停牌原因较为复杂,如存在财务问题或重大失当行为等,公司信息披露完整度与透明度是十分关键的,这也是阻碍许多公司复牌的难题。”中泰国际策略分析师颜招骏表示。

  黎嘉恩认为,股票复牌通常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港交所会按上市公司实际情况,列出复牌条件,比如完成重大资产或债务重组或发布尚未按时出具的财务报告。若公司债务重组遇到困难,需尽快与大多数投资人达成协议,为获批复牌留出“喘息”时间。若有能帮助公司化解债务、投资股权的“白武士”,公司复牌更有可能“闯关”成功。

  多家停牌公司逼近“生死时速”

  数据显示,截至8月26日收盘,港股市场停牌超过60个交易日的公司共有80家,不乏多家知名公司,如洪九果品、酷派集团、克莉丝汀、华兴资本控股等。28家公司停牌超过300个交易日。

  以烘焙品牌克莉丝汀为例,该公司停牌已达346个交易日,复牌逼近“生死时速”。港交所多次刊发复牌指引,如刊发上市规则规定的所有尚未刊发的财务业绩并解决任何非标准审核意见、公布所有重要资料以供公司股东及投资者评估公司状况等。停牌前,公司股价只有0.057港元/股,总市值不到7000万港元。

  毕马威中国华南区审计业务主管合伙人钟启明表示,由于不同公司需要补救的事项有所不同,复牌的难度也存在差异。如果公司因为公众持股量不足导致停牌,通常可以通过控股股东配售现有股份以增加公众持股量,复牌难度相对较低。相反,如果涉及公司没有足够的业务或资产,则公司通常需要在补救期通过自营或收购来扩大业务规模,相关措施未必能在短时间内实现,因此由于这类原因停牌的公司复牌的难度相对较高。

  记者采访了解到,实际上有部分停牌上市公司并无动力复牌。黎嘉恩表示,这些公司一般是无实际营运业务的“空壳公司”,现在产业整合渐成主流,且香港监管严厉打击“炒壳”,“壳”资源价值下降,不具备重整价值的上市公司将从市场出清。

关注同花顺财经(ths518),获取更多机会

0

+1
  • 常山北明
  • 南天信息
  • 天茂集团
  • 保变电气
  • 华映科技
  • 海南海药
  • 大富科技
  • 华扬联众
  • 代码|股票名称 最新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