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医学界首位院士,邱蔚六逝世

2024-05-27 06:57:11 来源: 新京报 作者:政事儿

  据上海第九人民医院微信公众号消息,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卓越的医学家、教育家、科学家,中国口腔颌面外科、头颈肿瘤外科以及口腔颌面修复重建外科的创建者和开拓者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国家口腔医学中心、国家口腔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名誉主任,中华口腔医学会名誉会长,国际口腔颌面外科医师协会理事,全国先进教师,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上海市教育功臣,上海交通大学荣誉讲席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原院长,上海交通大学口腔医学院原院长邱蔚六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4年5月24日16时08分在上海逝世,享年92岁。

  邱蔚六,男,汉族,四川奉节(今重庆奉节)人,1932年10月13日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市。1955年10月毕业于四川医学院口腔系(现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同年11月参加工作。1955年至1966年任上海第二医学院附属广慈医院(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口腔科医生。1966年至1984年任上海第二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医生。1983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4年至1996年历任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院长、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口腔医学系主任、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院长。2000年获聘为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终身教授。200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口腔医学界首位院士。

  据《文汇报》报道,自上世纪60年代初期,邱蔚六便致力于口腔颌面部肿瘤切除术后缺损的立即修复,开创了全额隧道皮瓣一次转移术。他首次提出了“针刺得气留针”的方法,应用于口腔颌面外科针麻手术。上世纪70年代,他率先将显微外科技术引进至口腔颌面外科领域,使口腔颌面外科、颌面整复外科和显微外科得到了有机的结合和迅速的发展;他首次在国内施行颅颌面根治性联合切除术,为晚期口腔颌面恶性肿瘤患者开辟了一条可能治愈的途径。

  邱蔚六说,要成为一个让患者信赖的医师,就要“将心比心”,应当自己以作为病人的心情去理解和体会患者的心情和痛苦。对患者的“痛”要像对待自己的“痛”一样。

  80年代中期,邱蔚六尝试经关节镜滑膜下硬化疗法治疗习惯性颞下颌关节脱位取得成功,并获国家发明奖,之后又被国外专著明确引用,并为以后开展的口腔颌面微创外科奠定了坚实基础。2006年,他提出了“探索和发展头颈肿瘤微创外科”,他认为,微创外科被认为将是21世纪外科的主旋律,也是21世纪医学的瑰宝之一。

  “生命有尽头,事业无止境。”唯有把培养后人、提携后学作为神圣职责,我们的事业才能得到延续;而且要‘未雨绸缪,切勿临渴掘井’”。邱蔚六经常这样说,更是这样做的;他说要学他的恩师张锡泽,甘愿做一颗铺路石,为青年英才铺设通往成功的道路。他冀望自己带教过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就象长江后浪推前浪,高过自己,淹没自己。看到自己的学生成绩卓著,邱蔚六喜泪盈眶,他真比自己获奖还高兴。他还说:学生不青出于蓝胜于蓝,这世界就没有进步。

  邱蔚六说,科研对于教学医院的发展来说是必须的。医学要发展,教学质量要提高,医疗质量要进步,都离不开科研。于是邱蔚六提出的理念是:对教学医院来说,三者皆不可缺。医疗是基础,不可缺;教学时根本,不可缺;科研是灵魂,更不可缺。他们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总的目的都是为了病人。要实现医教研的平衡发展,所谓“抓手”就是要建立学科人才高地,要抓学科建设。

  邱蔚六认为,攀高无止境,科学愈发达,科研的难度愈大,没有攀高的精神,就会落后,就会被淘汰。

  “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三个条件:第一,个人的信念、努力顽强学习和实践;第二,需要环境,大至国家,小至工作单位,其历史、其师资、其设备等也都是重要因素。一个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在同一研究机构能出现十几位甚至二三十名诺贝尔奖获得者就是证明。第三,团结协作,科学技术愈来愈发达,愈需学科交叉;愈是学科交叉就愈是要团结协作,需要‘团队’和团队精神,才能成为航空母舰。”他说。

  邱蔚六有一个座右铭,是他自勉、自励、自戒的准则和信条:

  为人之道: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做人知不足。

  从医之道:救死扶伤,为民懸壶,仁术德为先。

  执教之道:授之以渔,甘为人梯,青定胜于蓝。

  著研之道:渴求创意,永不言弃,攀高无止境。

  邱蔚六说:“修身的要求应具体到人,包括我自己在内;除了做人外,一个人还必须具有三心:爱心、上进心和事业心。”

关注同花顺财经(ths518),获取更多机会

0

+1
  • 威尔高
  • 东晶电子
  • 先锋电子
  • 北京科锐
  • 中亦科技
  • 晨丰科技
  • 长城电工
  • 剑桥科技
  • 代码|股票名称 最新 涨跌幅